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照明 查看内容

“2010创意点亮北京”设计师采访之许东亮

2011-7-2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44| 评论: 0

摘要: 许东亮简介: 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硕士) 1991-1998年,赴日本从事设计工作,日本一级建筑师,日本建筑士联合会会员 现任栋梁国际照明设计(北京)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

许东亮简介:
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硕士)
1991-1998年,赴日本从事设计工作,日本一级建筑师,日本建筑士联合会会员
现任栋梁国际照明设计(北京)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光对话”作品概念
地坛营建之初的目的在于实现与地对话的功能。这种对话方式是古老的自我约定的心灵感应式的,信息不可见。今天我们已惯于利用光实现甚至是太空间的对话,而且这样的对话是精准的信息传递。在这里我想尝试用受控的线条投光灯在地面上空以某种形态的布置,在地上瞬间闪电般地写下光的烙印,再次尝试与地对话的可能性,以此回味昨今人与自然的关联行为的意义。
先进性描述:
我想用一种直观的视觉方式,呈现眼下已然越发变本加厉的“对话”形式。作品地点选在地坛西门一段宫墙外的小树林中,我搭建了大约150米长蜿蜒曲折的架子,高度为1.2米,架子顶端遍布LED点状光源。夜晚,投射到地面及宫墙上的白色光影,宛如一道杀伤力极强的闪电,仿佛要将所经之处的一切都劈裂开来,借此寓意现今人与自然的“对话”力度早已不容小觑,足以伤筋动骨。通过设置调控,这组灯光作品可以任意变换点亮方式,既能逐渐亮起,也可以突然亮起,后者更符合“闪电”气质。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创作的经历吗?
不记得自己的第一次创作感受了。不是艺术家,因此少有对艺术的狂热。身为设计师,又不甘囿于工程问题的纠缠,偶然会想,能这样做的话,就太牛了。
平时对光的感受是什么?可以谈谈对光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或感受吗?
对光的感受最早的印想是对星星的感受。晚上的天空,哪来那么多的星辰,满满的,闪闪的,像要掉下来,离人又那么近,那是1970年代左右的事情了。记得去峨嵋山看日出,半夜那个冷,穿着军大衣,湿漉漉的,盼着日出,快到时候了,乌云抢先到了,过了时辰,乌云散了,太阳当头,下山吧,山上上下一个样。
在以往的设计中,有没有特别的经历是跟“光”有关的?
无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灯光设计,说来都有光影随行。因此剪影关系,倒影关系,明暗关系,总是离不开的。
有没有为了这次灯光秀特别去体验光?
看过有多灯光艺术作品,就觉得灯光的表达方式很丰富,很有意思,可能性忒多,于是就想着用光能不能表达光以外的事情。
作品是先有了对光的灵感,还是先有作品的轮廓,然后跟光结合起来?作品要与光结合起来,觉得难吗?
现在自己号称是灯光设计师了,满脑子就是光的构思,因此思维反而局限,没有想别的。要把光表达的如构想,挺难的,光就像一匹烈马,得不住地拉缰绳。
你觉得把光掌控起来,是你想象中的那样吗?
有些技术的问题能够想象到,有些结果,也能预测到,因此把握不住地地方,提前就投降了。
最后有做出一些调整吗?达到你想像的效果了吗?
作灯光艺术作品,最初是对基地了的得基础上,有一个基本构思。然后再制作过程中,就属于 “三边工程”了。场地变化,设备增减,突然又想上树,等等。结果可以说是基本满意的作品打折惠民了。
这次跟光的亲密接触过程中,最深刻感受是什么?
感觉大家很关心,到访的人很喜欢参与其中。设计师,作品,观众在一起对话。
有最喜欢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吗?对你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很佩服秦始皇敢开始大规模修长城,更佩服隋炀帝能修通大运河,还有样式雷造故宫,使设计师望尘莫及。
你认为,光应该给人带来什么感觉是最好的?
有感觉的光是最好的,没感觉的光也是不错的,不愿感觉的光就是不好的。
喜欢用光表达作品吗?
很喜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