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中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获得多次国家级奖项并为艺术机构、博物馆收藏,代表作品有《老北京系列》、《拆迁系列》、《生命系列》、《平衡-道系列》,出版专著《公共艺术概论》。

“六席浮云”作品概念: 暗夜,星辰闪耀,月宫明亮。云自飘零,不见踪影。若云,也穿上明艳的衣装,暗夜,会不会更美! 先进性描述: 作品《六席浮云》,是意向的云,神秘的云,属于夜空的云。为了营造夜色中云之优雅与梦幻,作品以铝条编织的网状造型模拟云的曼妙起伏,用2205个LED点光源覆盖网状云的造型基础,通过程序的控制与编排,每一个点光源犹如一个个像素点,逼真而灵动的演绎出云的浮动飘移。每一个亮度1W直径40mm的 LED点光源犹如画幅上同样色彩与面积的笔触,又似乎是电脑屏幕上一个闪烁的像素;由程序控制的动态环保LED点光源与浮动的造型体相结合,静止悬挂的艺术作品似乎真的在夜空中飘移变化着,这就是现代技术完美的实现了古老的艺术想象吧!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创作的经历吗? 那太早了,十六七岁在工艺美校就开始创作了。工艺美校那时候的教学非常多元,教学设置很宽,比如说材料语言方面,可能就涉及到国画、漆艺、金属材料等等,在动手能力上收益很大,对材料语言的运用与探索也是在那时候开始的。 平时对光的感受是什么?可以谈谈对光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或感受吗? 这个感受太深了,我早期的作品《幻象》的灵感就来源于光。因为父亲去世了,我要将父亲的遗体推向太平间,我永远记得那个场景,长长的医院走道,黑暗深处的太平间玻璃门反射出耀眼的光。那个漫长的隧道以及光亮的出口,似乎象征着生和死的关系,三个月之后我女儿出生了。《幻象》作品的顶端有一束天光射下来,照亮着下面的婴儿,婴儿脐带流下的水滴滴落在镜面上。光很难说是起点还是终点,光有轮回的宿命。 在以往的设计中,有没有特别的经历是跟“光”有关的? 在去年天津武清文化公园的主体雕塑的设计上,我们和一家灯光公司合作,运用LED灯光为作品制造出如多媒体舞台的绚烂效果,让作品产生更多的层次与生命,让固化的作品可以与游客产生互动。 有没有为了这次灯光秀特别去体验光? 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很赶巧的,在灯光秀之前我们做了天津武清这个项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营造一种空间趣味。白天是造型本体的呈现,夜晚借用光的设计,创造丰富多彩的变化与体验。 作品是先有了对光的灵感,还是先有作品的轮廓,然后跟光结合起来?作品要与光结合起来,觉得难吗? 我最感兴趣的是作品的地点——在一片古建筑群中。在古代,会在建筑之前先种上大片的松柏,只有松柏活了以后才可以建寺庙。这几百年的柏树与建筑的价值是并列的,传达着一种延续的精神,蕴含厚重的气场。光的语言在这里是一种时间的传递。 你觉得把光掌控起来,是你想象中的那样吗? 没有达到,一个是时间紧,另外预算也是一个原因。现在只是把一个概念呈现出来,真正要做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尝试与实验。 最后有做出一些调整吗?达到你想像的效果了吗? 在安装过程中有一些调整,也仅仅是作品空间布局上的调整,而作品的造型与灯光的操作在当时已经没有调整的空间了,还是留有一定遗憾的。 这次跟光的亲密接触过程中,最深刻感受是什么? 将很多科技成果运用到艺术的表达上来,这是让我最激动的。 有最喜欢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吗?对你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比如波伊斯、奥本海姆、克里斯托,他们实际上更多是观念的表达,质疑与颠覆世俗价值观,艺术手段仅仅是为了达到目的一种方式而已。作品的形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品的精神与观念。 你认为,光应该给人带来什么感觉是最好的? 这个不好回答,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需求,适合场域精神的恰当体验是最好的。神秘的、清新的,甚至是刺激的,恐怖的,直逼人心的都可以,关键是场域的需求以及艺术的传达需要人体验到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喜欢用光表达作品吗? 这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不是喜与不喜欢的问题,而是艺术表达上需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