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和:那一种建筑情结
汪士和用“3个13年”简要概括其建筑生涯:在建筑企业的13年,从农民工到技术员;调入江苏省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后,从科员干到建管处长的13年;担任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的13年。在这“3个13年”里,他以亲历者,更以观察者的角色沉潜于江苏省建筑业的做强与做大、整个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建筑企业的荣盛与艰辛。在这“3个13年”之外,退休后的汪士和借用全国首家建筑市场管理协会——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这一平台,一如既往地潜心研究建筑经济、建筑市场管理、企业管理等问题。这是多年的工作惯性使然,更是源于那一种无法割舍的“建筑情结”。 调研呼吁服务 为避免与其他兄弟协会的职能交叉,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不组织任何形式的评优、评奖等活动,而是将其职能定位为“围绕行业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配合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其宗旨为“调研、呼吁、服务”的“六字方针”。 自2009年以来,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一直将调研放在工作的第一位。通过整理、汇总第一手的调研材料,分析建筑难点、热点问题,经提炼后形成文章,进行呼吁,从而真正起到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自身的服务职能。实际的能量大小,因为客观环境的多重制约,无从衡量,但汪士和坚守一点:“最重要的是要不遗余力地去做事情,有了实实在在的研究结果,呼吁了,争取了,相信迟早总会有人来响应的。” 比如他提到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在省内组织调研了10家建筑企业,包括7家特级企业、3家一级企业。经调研,10家企业当年缴纳的保证金总和为17亿元,平均一家企业1.7亿元,占企业当年合同额的10%。惊人数字的背后是企业资金的紧缺,进而引发企业经营效益下滑、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竞争力削弱、职工利益无从保障等一系列恶劣影响。如何解决?汪士和指出,现如今的各类保证金名目繁多,包括工程投标保证金、民工工资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修金、安全生产保证金等等,但其同属于建筑大范畴下,为什么不能捆绑后统一收取?他的提议是在工程竣工前设立一个“综合保证金”,包括现在的各类保障金,比例为5%,工程竣工后则顺势转为质量保修金。这既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也将尽可能地减轻建筑企业负担,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发展。 关于协会的服务宗旨,由于多年来在建筑企业资质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建筑企业的深入了解,汪士和很乐意在企业转型升级、资质就位过程中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当然,经验不可完全复制,转型意见也不可重复,汪士和注重在充分掌握企业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把脉”和“诊断”,而后“开具良方”。这种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协会永远掌握着最为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和呼吁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理的行业地位 干了一辈子的建筑,汪士和始终有一个很大的心结,那就是对于建筑行业地位的不满、无奈以及忧心忡忡。他说,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建筑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回顾这几十载,建筑业发展迅速,支柱性作用体现无遗。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160.4万人(截止到2010年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不仅对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卓越,而且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作用巨大。另外,据行业主管部门测算,以江苏省建筑业为例,农民纯收入的1/4来自于建筑业,可见其对于农民致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建筑业没有获得应有的产业地位:十大振兴产业中没有建筑业;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到建筑业……因为产业地位的不明确甚至缺失,也就没有了社会地位。汪士和列举了几个建筑业在社会上的代名词:黑包工头+腐败高危+豆腐渣工程。这些名词在部分媒体不负责任地竞相追逐中对建筑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更掩盖了建筑业的真实面貌、地位和作用。 汪士和表示,一个行业的发展有没有政策扶持是大不一样的。无论将建筑业定位为二产或三产,它都没有充分享受到相关扶持政策,甚至于有些政策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如最低价中标导致的建筑业利润过低,而利润率过低则直接影响了其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地位。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