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访谈 查看内容

南京建筑界“三老”的一代往事记忆

2013-8-27 14:3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566| 评论: 0

简介:  在建筑学界有一种说法,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有5位着名的宗师: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梁思成。其中,除梁思成以外的4位建筑大师与南京均有密切关系。吕彦直设计了中山陵,刘敦桢、童寯、杨廷宝3位先生曾 ...

  在建筑学界有一种说法,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有5位着名的宗师: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梁思成。其中,除梁思成以外的4位建筑大师与南京均有密切关系。吕彦直设计了中山陵,刘敦桢、童寯、杨廷宝3位先生曾经在中央大学工作,被称为南京建筑界的“三老”。

  日前记者采访了童寯先生之子、东南大学童林夙教授。而刘敦桢之子刘叙杰也供职于东南大学,并且也是着名建筑学家。日前,金陵晚报记者采访了刘叙杰教授,听他讲述一代建筑宗师留下的家庭记忆。

  子女眼中的民国南京名教授

  甘于清贫来宁当老师

  “我的家族和南京早就颇有渊源。”在面积不大、却装修得非常雅致的寓所里,今年82岁的刘叙杰和记者侃侃而谈。他精神矍铄,记忆力极强,眉眼间和父亲刘敦桢大师极像。

  刘叙杰说,父亲1897年出生于湖南新宁,刘氏宗族是当地着名的大姓之一,出过两江总督刘坤一这样着名的人物。刘坤一曾经长期在南京为官,是晚清颇具影响力的封疆大吏。

  刘叙杰告诉记者,父亲早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负笈东瀛9年以后回国。1926年,父亲受聘于苏州工业学校建筑科执教,该校是我国建筑教育中第一个专科性质的学校。1927年底,苏州工业学校建筑科迁往南京,并入江苏大学工学院,“学校的老师,大部分去当官或者当建筑师,因为那个年代教师的薪水很低,远不如前两种职业,但父亲却毅然来到南京,当了建筑系的骨干教师,这是他与南京结缘的开始。”

  江苏大学工学院后来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这是我国大学教育中正式设置建筑学专业的开始。

  爱踢足球的单身汉

  在南京工作初期,刘敦桢是一个单身汉,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了阅读历史文献和踏访南京周边地区的古建筑遗迹上。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这位日后的建筑大师也极爱足球。他常常利用周末搭京沪铁路(指当时南京到上海的铁路)的夜车赶到上海,第二天踢一场足球或者观看一场球赛,晚上再乘车返回南京。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他1930年冬天与来自老家的陈敬女士结婚为止。

  1932年秋天,刘敦桢受朱启钤先生的邀请,加盟北平的中国营造学社,和梁思成、林徽因、陈植等学者成为同事。

  他暂别中央大学,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刘敦桢一家随着中国营造学社迁移,抗战期间,曾迁到云南昆明和四川南溪李庄工作和生活。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包括刘敦桢在内的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却取得了极其丰富的学术成就,在中国建筑史上写下了华彩的一页。

  生活艰苦的“沙坪坝”时期

  “1943年秋天,父亲来到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回到阔别十年的建筑系任教,并且在第二年出任建筑系系主任。”刘叙杰说,父亲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这所名校。1945年秋天,他还接受吴有训校长邀请,出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

  虽然早已是全国着名的教授,并且在学校担任重要教职,但刘敦桢先生的生活却十分清贫。刘叙杰对那些往事还记得很清楚:“在沙坪坝的时候,我们一家人挤在一间约20平方米的住所里,前后不通风,光线阴暗,脚下是凹凸不平的泥土地面,下雨天还严重漏雨。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父亲完成了教学上使用的中国建筑史、中国营造法的讲稿以及《中国之廊桥》等着述。”

  刘叙杰还记得,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父亲每天早上还要到沙坪坝买菜,为母亲分担家务的压力:“那菜市场离家有好几里的路程,我现在还记得父亲那穿着褪色长衫的瘦削身影,踏着朝露晶莹的小径,逐渐消失在迷茫晨雾中……”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