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车书剑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全国各族人民热烈欢庆“两会”胜利闭幕,万众一心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征程迈进之际,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我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向各位领导、嘉宾、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喜迎中国建筑界两大盛事。一是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中国建筑学会顾问吴良镛先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二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博士荣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全国建筑界的骄傲,也是对中国建筑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同时也孕育着中国建筑文化春天的到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一起来分享这份喜悦和骄傲。 吴良镛先生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先生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留学美国匡溪艺术建筑与城市设计系,获硕士学位。1950年毅然冲破阻挠从美国归来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学科建设上,他提出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学,丰富和拓展了传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理论,引起了该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在实践中,从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从城市规划到区域研究,均取得开创性的成果,对国家的多项关键决策起到重要的咨询和顾问作用。他用毕生精力寻求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道路,为把中国建筑学推向世界、赢得国际声誉,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吴老先生十分关心学会的建设和发展,得知今天大会的召开,他欣然挥笔为大会发来贺信。我代表学会向吴老先生表示崇高的致意和衷心的感谢。 王澍博士198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三年后本校硕士研究生毕业,2000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他专注于从历史文化和艺术角度来研究中国建筑,并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根,成功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建筑。他的作品,一方面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他把建筑理想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不但表现出了中国建筑丰富的思想内涵,也成功地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为中国建筑师、中国建筑界争了光,为弘扬中华建筑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代表学会向王澍博士致以热烈的祝贺。 建筑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的、综合性学科,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从远古时期的掘“土”为“穴”、构“木”为巢的建筑活动开始,到当今信息化时代的智能建筑、乃至宇宙空间站的建造,都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第一目的,为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服务。为创造人类的文明社会,推动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建筑是凝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一部画卷,从起初体现主要以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属性,发展到以物质功能为基本要素,以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思想理念等精神追求的文化属性的体现。可以说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人类文明的综合体现。中国的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双百方针开创了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产生了以十大建筑为代表的经典之作,为新中国建筑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不仅振奋了民族精神,也激发了国人爱国主义情怀,至今仍为世人所称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事业的大发展,突破了各种思想禁区,不同建筑理论和思想流派大大活跃起来,同时国外各种建筑理论理念的输入,激发了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创作浪潮,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建筑精品。如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北京燕莎中心、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北京国际金融大厦、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北京工业大学羽毛球馆等。这些不仅表现出了我国建筑科技工作者的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也展示了我国城乡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文化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