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直播】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 分组讨论会第三场分会

2012-3-16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48| 评论: 0

简介:中国建筑学会“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于3月16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 会议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研究中国建筑创作方向”为主题,围绕建筑创作方向展开讨论。同时,会议期间还将隆重颁发建筑 ...

中国建筑学会“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于3月16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 会议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研究中国建筑创作方向”为主题,围绕建筑创作方向展开讨论。同时,会议期间还将隆重颁发建筑创作大奖,其中颁发建筑创作优秀奖35个,建筑创作佳作奖52个,建筑教育奖3个,建筑教育特别奖9个。现在会议正式开始,来自全国的建筑界同仁共同讨论、制定出更加适应中国建筑和建筑文化发展的创作方针,为未来的建筑繁荣发展与创新铺路。

活动主题:中国建筑学会“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
活动时间:2012年3月16日9:00——3月17日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作为全程媒体支持,将为您现场直播此次活动,并进行全程录制,欢迎建筑师们关注。
分组讨论会第三场分会
主持人:

程志毅: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魏春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会议现场


主持人 程志毅


主持人 魏春雨

以下为文字实录:

程志毅:同志们,我们按照会议安排第三小组的讨论会,今天下午开始!
我和魏院长有幸主持一下这个会,主要是把各方案,各个省市有关建筑创作分享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包括今天上午车会长和李秘书长所讲的一些工作内容,对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做一个收集。
今天下午的讨论主要内容今天上午两位学会的领导同志的讲话内容,包括上午的几位老部长的讲话的一些意见。
主要对中国建筑创作方针提了三个方案,大家有些什么意见,怎么斟酌方针的内容和用词,大家做一些发言。对中国建筑创作奖的申报和评审条例征求意见稿和青年建筑师奖的申报评审条例,中间有一些条款、内容、意义、建议,会议材料里面昨天晚上已经发了。我觉得这一次中国建筑学会的大会,讨论的主题和中国目前建筑学界的发展方向和对很多问题的议论和讨论有很大关系。我和魏院长希望我们第三组充分发表意见。这个东西一旦定下来以后,对全国建筑行业,建筑学的发展会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各位代表,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充分的发表意见。最好能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又具有操作性的一些办法,更好的指引我们建筑学的发展。
我们今天这个有重庆、山东、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江西的代表。
下面我们就开始请大家发言。


周显毅(一):非常有幸参加大会,刚才程志毅主任给到我先说,我已经很多人不在一线工作,对设计院的直接的建筑创作很多年没有直接进行。因为多年在高校搞教学,做建筑批评,应该说对今天大会所涉及到的很多主题,重要的一些问题也在思考。我觉得中国当前建筑创作确实正如今天学会几位领导讲话当中所谈到的,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高速的城市化的进程,我们有很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建设量非常大。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很多发展当中的问题,怎么样能够使我们的城市建设,我们建筑创造能够更加健康,更加持续,这确实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于建筑创作很多问题,实际上今天几位领导和专家谈到的有关对建筑创作的思考和理解方面,很多问题我们多年一直在进行这样的思考,甚至说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争论。但是我觉得和前些年,我们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所思考的问题,在几十年当中确实面临的问题在不断的变化,确实发生了很多和过去不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面临着新的思考。
有一点我非常赞同,我忘了哪一位在讲话当中讲到情况,我非常赞同这样一种判断,我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到90年代初,大家从事建筑创作的或者整个建筑界,除了在创作以外,我们同时也在思考一些问题。但是到了近些年,好象大家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象有这样的愿望更深入的思考问题,更多的满足于操作,广泛深入思考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单薄。我在重庆见到刘太和(音)先生,我与他聊起来,我说我请教他一个问题,他在我们国家城市建设当顾问。他对我国城市建设情况比较了解,另外有一点旁观者的角度。如果对当前城市建设当中有没有什么比较共通性的问题,存不存在比较共性的问题?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刘先生就不假思索的给我说,他说你们没有把城市和建筑分开,没有把城市规划和建筑分开。他的解释,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人的话,城市规划应该保证人的机体健康,而建筑是给它穿一件衣服,他的比喻说的比较绝对、形象。他说如果从官员到老百姓,甚至到从业人员,就是我们从事建筑创作,从事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员都有一种误解,过于看中这件衣服,而不太在意机体的健康。对于城市规划层面的问题不太在意,很看中这件衣服,甚至衣服都不是整件的看中,而是比较看中衣服上的装饰品。
我一直以来从事建筑批评的时候,经常谈到一个问题,我们对形式的强烈的偏好。大家谈建筑,特别在意形式,而对形式以外的东西,或者建筑更加本质的东西。今天上午西北院的赵总讲的非常好,我听他讲的很多问题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我们对于建筑本质的东西,根本性的问题不在意。大家很少认真思考,对一些表面的东西津津乐道,特别强调,特别在意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遍及我们所有的层面,包括我们从业人员、专业人员对这个问题的误解。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行这样的研讨,研究我们建筑创作方向问题,我就觉得非常有必要。实际上要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我觉得不像我们表现出来这么难,这个事不是说不容易思考清楚。
今天上午有几位谈到类似的观点,建筑创作也好,评价也好不是没有标准。我在1996年16年前,我的博士论文写的叫做“创作与评价的人文尺度”,我谈的就是创作与评价的尺度问题,根本标准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有标准的,我们评判一个东西,你把根本的东西抓住以后,实际上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答案,而不是我们说的没有答案,好象建筑创作仅仅是一个趣味问题,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喜好问题,它是有据可循的,一定可以论出一个高下,论出一个优劣,在于我们怎么抓住根本的问题。我非常赞同我们要回归建筑和城市的根本。
今天谈到建筑方针问题的时候,我个人的观点,比较赞同在我们过去建筑方针的基础上,包括表达的方式,清华大学今天提出来五个词十个字的表述方式,我觉得它比较原则,同时又符合现代时代发展,增加了地域特别是持续发展的含义。而且对于实用改为了适宜,它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饱满、准确。用词是否有可推敲之处,大家可以讨论。

专家(二):今天听了很多专家讲话觉得非常好,我对讨论稿第一下意见。首先讲一下今天说的,我们中国建筑创作方针,这三个方案我就谈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这三个方案,方案二好一点,虽然感觉文字比较多,但是不能体现创作的方针。第一个方案,延续了以前的经济实用美观,现在改成坚固美观,感觉是设计的方针。第二个感觉像创作的方针。方案三,感觉不是很全面,建筑的形式不一定是民族的形式。方案二比中华文化的精髓,展当代中国之风貌才能把创作的所有的内涵全部体现在这里面,这是我对于建筑创作方针的认识。
对于中国建筑创作奖的申报评审条例,分了六个类别来进行评选,针对第五页说的每届评出金奖30项,银奖50项。金奖30项应该明确,分类是每一类金奖30项,还是全部合起来30项,这一块应该有一个明确。如果合起来30项如何来分,如果6项每一项多少项奖,再把它细化一下。如果每项分出来会好分一些。
关于第二章第四条,申报条件,对于申报人应该有明确的说法,还要针对申报人联合单位的申报人也是允许的,这上面没有写,有时候单独一个单位单独申报,联合项目也比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有一个说明。第二条,对于申报项目的要求竣工一年以上的工程,竣工一年以上的工程,对“一年以上工程”如何限定?是竣工验收拿到所有的竣工验收证,通过了审批手续齐全,这样来区分,这样来明确竣工一年。
第四条,关于设计创作的人员不超过5人,关于5人需不需要细分?这是关于规模。有单体小项目写五个人,写不了那么多人。关于很大的项目,可能不止5个人,很多人做。关于创作这一块还要明确一下一个项目施工竣工一年以后,完成这个项目流程非常多的,我们创作这块是不是只针对建筑师,我们是不是应该明确?5人是不是节水排水专业这块写进来,这块应该有一个明确。
第六章评审程序里面,第一轮的评审取前120项入围,肯定是分类项目120项入围。应该有一个补充,两年一届对所有的项目进行参评,可能这一届评选的时候没有评上,没有评上有没有资格第二届评。今年可能报批的项目比较多可能没评上,第二届项目少了,我再参评,第二年参评有没有机会,对于这种情况做一个说明。
对于青年建筑师奖的评审条例,对于青年建筑师的申报对于人的评定,因为前面有这么多优秀的项目,有金奖、银奖对参评建筑师提出基本的条件,他的项目评上金奖、银奖有没有一项两项,有没有基本条件。在基本条件上有没有一个限定?有多少项得金奖、银奖才有资格评青年建筑师奖,青年建筑师奖应该是很高的荣誉。
我就简单谈自己的看法,谢谢!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