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创作的形势和方向
——在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徐宗威
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讲中国建筑创作的形势和方向,是个很大的题目。从筹备这次会议开始,我作了一些思考,但是很多问题仍没有想清楚。因为建筑和建筑思想涉及史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学科,要想搞清楚这些学科,搞清楚这些学科的关系,搞清楚这些学科如何融会贯通在建筑上,太不容易了。但会议不能没有主题发言,我讲几个问题,和大家讨论和交流,算是抛砖引玉,讲错的地方,请各位嘉宾、理事和会员批评指正。
一、中国建筑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绩。有三件事让老外不解。用网络语言说,叫“羡慕嫉妒恨”。第一件事,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世界平均水平是3%左右,但是中国始终保持在10%上下的增长速度。第二件事,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着和谐稳定,东欧、中东风起云涌,中国有56个民族,地区经济差异巨大,但是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着总体稳定和谐。第三件事,中国建筑的惊人成绩。像歌里唱的,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画了一个圈,之后就是座座新城奇迹般地崛起。中国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这三件事是相互联系的,中国建筑取得的惊人成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基础的作用。使得中国城乡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天津的五大道、风情街,上海的外滩、陆家嘴;广州的珠江两岸、北京的古城保护和奥运建筑、各地新的行政中心、新的机场航站大楼、新的住宅小区、新的城市绿地广场,杭州湾37公里的跨海大桥、华北平原上疾驰的高速铁路、青藏铁路、东北一汽的新厂房、西气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大坝葛州坝电站、全国八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中国建筑的速度之快、数量之巨、形式之新,让全世界为之瞩目,设计水平和科技水平都站在了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每年开工的建筑面积保持在20亿平方米。去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11万亿元,占了中国GDP总量47万亿元的25%。中国建筑设计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中国建筑业安排农村就业人员4600万,中国建筑业带动了多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增添了活力。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以上,水、电、气、热、园林绿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国家形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今天的中国人扬眉吐气,每一位中国人的脸上都焕发着由衷的喜悦。中国建筑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个贡献中凝聚着中国建筑师、工程师和所有建筑从业人员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
二、中国建筑创作和建筑实践需要正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建筑创作取得巨大成绩,但问题也是需要正视的。前一段时间,我讲过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四远四近”。即中国建筑离自然、生活、民族、文化越来越远,离官场、逐利、浮华、西化越来越近。台湾一位建筑师讲,如果倒过来,四远变成四近;四近变成四远,就是中国建筑的方向。我说还不能这么讲。从建筑创作的角度讲,三十年来中国建筑创作最大的问题,是虽然我们每年建了那么多的房子,但是没有形成当代的主流的中国建筑风格。盲目追求建筑形式,过分讲究建筑装饰,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严重缺失建筑文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其中重要的背景原因是: (一)躬背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令国人扬眉吐气。但是中国200年的近代史,由于外族侵略,国力贫弱,国破家亡。加上文革浩劫,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将信将疑,缺少自信。改革开放之初,看到西方国家高楼林立,满街汽车,福利很多,自叹不如,以为比别人“矮一截”。由于缺乏文化自信,我们请外国的建筑师来做方案设计,并且把外国的设计师捧上天。很多地方的大型公建项目甚至竞标的机会都不给中国建筑师。在某些地方城市,这已经不是缺乏文化自信,而是卑躬屈膝,奴才文化。这种情形对树立民族自信和保卫中国文化安全都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盲目的照搬照抄。改革开放是中国需要坚持的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受益颇多。但是建筑创作思想、建筑设计理念的学习和引进,涉及到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等思想领域的学习和引进,需要科学态度和结合中国实际。不然,我们就无从谈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无从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部分中国建筑师没有很好地学习西方历史积淀的科学态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反而热衷于西方所谓的流派和形式,城市里出现了不少高大奇异、奇形怪状建筑,形式大于内容、形像大于功能,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陈旧的政策导向。今天到底中国的建筑方向是什么?到底中国的建筑方针是什么?不清楚。"适用、经济、美观"是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方针。这个方针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今天,中国财政收入已经超过十万亿,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计划经济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主体已经从国有经济一家独大转变为多元主体,中国国情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修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方针。所以今天会议的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四)屈从的社会地位。中国的建筑师,有的时候很难做独立的艺术创作,很多时候很难表现出独立的人格。他们必须听命于开发商、投资商和所有的建设业主,似乎没有这些上帝的恩赐,他们就没法过活。一些地方实行地方保护,将非本地的建筑师拒之门外。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情怀、他们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没有充分表达的机会,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建筑师的方案很容易被的业主意见左右,建筑师不能自由地进行设计,最终的设计方案往往不是建筑师的创作,而是业主的决定。 (五)过多的行政干预。越是标志性建筑,越是有影响的建筑,行政的干预越多,往往这些建筑都是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选址、投资、设计都是要由政府审定的。政府负有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审定没有错。但是政府的审定如果变成相关科室的几个人的意见,缺少必要的民主程序,忽视社会公众的参与,忽视建筑专家学者意见,建筑方案只能是行政部门的意图和偏好。 (六)缺失的专业教育。中国的建筑教育很优秀,但也有不足。中国建筑师更多的时候是关注建筑本身,而忽略了与建筑紧密联系的社会因素、生态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等环境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张锦秋院士讲,建筑要做好与人的和谐、与城市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说明了建筑与人、与自然、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但是现在的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园林景观都已经从建筑学专业中分离出来。中国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加强生态、社会、人文学科的内容。 (七)教条的用地政策。中国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和集约用地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政策。现在一方面讲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不断地在提高建筑容积率。城市建设需要集约发展,但总需要一个合理的集约程度。不然城市的建筑密度过大,容积率过高,窗子看窗子,房子贴房子。公建搞高层,住宅也都搞高层,缺少基本的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我们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建筑文化环境。 (八)片面的宣传影响。中国有如此优秀的建筑文化,有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建筑人才,有我们自己的设计大师、建筑大师。中国在文革后不再搞个人崇拜了。但是,不宣传中国优秀的建筑师也罢,外国的建筑师倒是没少宣传。鸟巢的设计师是皮埃尔•德梅隆(瑞士人),巨蛋的设计师是保罗•安德鲁(法国人),大裤衩的设计师是雷姆•库哈斯(荷兰人)。可中国的建筑师却很少人宣传。除了中国人何镜堂设计了世博园中国馆作了一些宣传外,其它建筑的设计师社会公众知道的不多。国家博物馆改造工程,都知道是德国人做的方案,实际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做了很多方案的补充完善工作,马立东、薛明两位建筑师在其中就做了很多工作。在中国不应当出现只知外国建筑师,不知中国建筑师的现象。 中国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不够,社会公众建筑知识的普及教育薄弱,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等,也是重要的背景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