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章明:不要为先锋而先锋

2011-5-16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017| 评论: 0

简介:印象中我们的对话好象是在这清朗的银灰色调的空间展开的。在冬春交替的时节,种种初生的迹象开始不着痕迹地浮现出来。冬日午后慵懒的阳光斜斜地打在充满肌理的金属质感的墙上。背景是一幅巨大的水彩渲染,米兰大教堂 ...

印象中我们的对话好象是在这清朗的银灰色调的空间展开的。在冬春交替的时节,种种初生的迹象开始不着痕迹地浮现出来。冬日午后慵懒的阳光斜斜地打在充满肌理的金属质感的墙上。背景是一幅巨大的水彩渲染,米兰大教堂极致细腻的线条泛出理性与浪漫的光芒。隔着杯中缓缓升起的水雾,我们的话题开始游走于不同的主题之间,有关建筑或无关建筑,一切随兴而自然。

建筑师章明

话题一:关于角色与定位

有人说,建筑师不外乎几种类型:敬业式、激情式、批判式和中庸式,你怎么看?

章明:与其说是分类,不如说是一种调侃,或者说对业界的现状作了另一角度的描绘。成长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有时会造成心理上的困惑与角色定位上的错乱。夹裹在这个凶猛的建筑洪流之中的建筑师们,一方面兴奋异常,时不我待,满怀创造地上神话的勇气与豪情,另一方面又内心焦虑矛盾重重。似乎日长夜高的城市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都是建筑师惹的祸,其实这种定位错乱源于文化心理的过度反弹。在背负了几千年“匠人”(或曰“能工巧匠”)的文化阴影下,建筑界经历了漫长的角色缺失的时期,而在时代巨变之后,又转变为一种文化心理过度反弹的状态。这就是一厢情愿地高估了建筑师的地位,往往是超过了一个建筑师的定位范畴去承担角色以外的种种责任,包括社会的、法律的、甚至道义的,而真实情况是,谁也不是“救世主”。尽管作为专业人士,建筑师有责任引领潮流,提升大众的审美品味,但一切均来源于深厚的文化背景与不断的文化积淀。建筑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根植于这片土壤,不管它是肥沃或贫瘠。我们关注生活,但不是导演。

话题二:关于现实与应对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建筑“海归”们踏下弦梯后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天呐,我已经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了”,最流行的观点是:“不要急功近利,应从容地思考,优雅地工作,并享受生活”。但事实是,不出一个月,他们一律抛弃了生活而汇入急流翻滚的工作狂潮之中,打拼得天昏地暗,逢人便抱怨忙,却内心安定满足。

章明:这也是引人反省的两难境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从容的创作状态,甚至没有真正的生活空间。其实,以平和的心态看,这也是一个经历剧变的必然过程,是一个社会成长的代价。在这个全社会的惯性运动中,谁也停不下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看似淡定从容,却也有看不见的风起云涌、急流险滩。运动中的存在也许是更真实的。一个既定的想法必定会被外来的东西冲击、挤迫、粉碎,甚至重新揉合成一种全新的出人意料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也未必都是消极的。世界在其不完美中才透出真实有趣的一面,建筑也不例外。建筑师的通病是由于一味固守自己的理念而听不进不同的声音。这往往将整个项目拖入僵局,接下来便是永无休止的争论、指责、甚至是一拍两散。我并不推崇中庸之道,但我认为面对不尽人意的现实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既然我们能改变一座城市,为什么不能改变观念呢?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从容的创作状态

话题三:关于历史与真实

据说,你参与过“新天地”的设计,并因此获得优秀建筑专业一等奖。但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学术上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虚拟的城市布景,是一个趋赴怀旧情调的苍凉摆设。在你以往的言论中也曾提到“历史也许不是以自己的方式,而是以我们理解的方式延续下去的”。这似乎有些虚无的色彩。

章明:你一定看到过岩土的断层,它所呈现的断层十分有趣:你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层层积淀的岩土的缝隙。这种沉积层由于其复杂的层面和沉积而彰显意义。城市的发展与此非常相似,城市所反映的已不是一种状态而是绵长不绝的流程,它流到“现时”身上,还要通过“现时”流传下去。现时的所为也将成为过去,必将消融与归从于“流程”之中,它使“流程”更强大。任何单方面的主张和那种将“现时”从“流程”中剥离下来的做法一样显得徒劳无益,因为我们总是在城市中建造“城市”。新元素所造成的震荡与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新旧元素的重组与弥合为城市系统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与自由度。建筑关注历史,合理性不言而喻,但这种关系必须使建筑概念不断发展,从而达到和现实全面对位的大历史境界。

话题四:关于先锋与实验性

我注意到你的工作室是以“原作”命名。是否在指涉一种设计态度:要注重原创性,反映建筑的最本真的状态。这与时下流行的“实验性”或“先锋性”的主张相比,是否显得沉稳有余而锐意不足?

章明:一个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建筑师应该始终保持思想的超越性,保持与当下社会的精神距离,并因此对现实作出批判性发言。简而言之,建筑师是引领时代的思想先行者或急先锋。但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实验性建筑以一种“为先锋而先锋”的作秀状态出场时,我们也许会冷静地自问:建筑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情趣的彰显真的那么重要吗?只要贴上“先锋”的标识便可以无所忌惮吗?令我们忧虑的是:围绕着“先锋”与“实验性”的话题几乎脱离建筑本身的范畴,那些头顶光环的思想一旦脱离躯壳而去,便如天马行空,幸福地沉浸在“形而上”的意境之中。这容易造成错觉,如果不撒点“形而上”的胡椒粉,饭菜就淡而无味。我们期望对建筑的理解建立在更广泛的探索基础之上,我们的每一项研究都是针对每一个项目与事件展开的,但我们不做无妄的实验。

建筑师应该始终保持思想的超越性

话题五:关于艺术与生活

记得某次通话时,你说正在艺博会里帮朋友挑选艺术品。我也去过你的家,是一个绝对个性但也绝对生活的地方。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巧藏心思,却表现得不露痕迹。那些从异国收集来的斑斓的玩意儿在古拙的家俱间顾盼生姿,造就了一个混合着不同风情的空间。你介绍说家中的一切都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撞上的,颇有点一见钟情的意思。但一切看起来却又笼罩在同一氛围之下,轻松而和谐。还有不同地域的摄影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从色彩与构图上却表现出一种极致的状态。

章明:建筑师对生活的态度应该充满热情与期待的,善于捕捉新的讯息并对时尚保持一定的敏感度。艰苦的创作过程往往需要强有力的热情作为支撑,而不应该像个背负思想十字架的苦行僧人。一个连自己居所都没营造好的人,你却指望他创造地上神化?在欧洲旅行时,我常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所感染,那就是艺术与生活从来就不是隔岸相望的,它们那么亲密地相拥而毫不牵强造作。有时我们抢在落日前落脚在一处极偏僻的小镇,也立刻会被那一份热情浪漫的小镇风情所感动,所有的街道和橱窗都散发出独到的艺术品味,家家门前屋后的院落都花丛锦簇,风姿各异。我常想也许我们太把艺术当回事了,或者过于注重专业的门类之分,以至于与艺术门类无关的人大多与艺术绝缘,所以也不难理解建筑师与开发商从不会在审美取向上来电。建筑师们的愤懑大多源于没有知音,但这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艺术也一样。我不认为建筑师可以不善绘画、不懂摄影而高谈思想的先进性。创作的过程本身也应是充满灵性与愉悦的,而不仅仅是结果。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