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潘冀:道存于心,乃游于艺

2011-5-16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219| 评论: 0

简介:潘冀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古训格外推崇。去年纽约Edizioni Press出版专著辑录他和事务所的设计作品,封面飘逸刚劲的书法大字游于艺,正是出自他的手笔。有趣的是,这本书的英文标题Freedom in Design ...

潘冀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古训格外推崇。去年纽约Edizioni Press出版专著辑录他和事务所的设计作品,封面飘逸刚劲的书法大字“游于艺”,正是出自他的手笔。有趣的是,这本书的英文标题Freedom in Design与中文标题形成了参差的比照:在中国,“游于艺 ”与“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共生,只有心存“道”,融合天道、人道与性灵,“艺”的才华方勃兴不灭,成就大美。这与“Freedom in Design”张扬的主观意志,有着不一样的意趣。

集东西方设计文化学养于一身的潘冀,“内地-台湾-美国—台湾(内地)”的人生轨迹令他成为一个折射东西方设计文化和与同的个体。他作品中散发出的神韵,让我们很难不去揣测他“内蕴外扬”主张的真意,并对他创作姿态的文化背景产生深切的好奇。当代对象、西方经验、对建筑的使命感、中国传统、东方神韵……我们这个时代关乎设计文化的种种核心语汇,在他的言谈之间,顿时生动起来。

建筑师潘冀

人文素养不可偏废

潘冀的建筑作品兼具现代主义的利落,人文思想的亲切与关怀,风格严谨笃实。潘冀笃信孔子所言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所理解的建筑设计之“道”,是纯粹东方古国的“道”,还是融会了西方社会学与艺术学而生的设计理念?和潘冀一起回望他与建筑结缘的历程,是“求道”的旅程。

潘冀出生在天津,小时候在广州和澳门各待过两年,后来去台湾念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去美国读书和工作了12年,在那里跟3个顶尖的事务所工作。1976年回到台湾,从事建筑师业务,也兼带教书。

潘冀有幸在一个注重学生平衡发展的中学里度过少年时光,“当其他学校都在实行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课都还是照上。” 事隔40余年,潘冀还记得自己国中学习最紧张时,怎样因佩服老师的一手好草书,而每天早晨5点多起来去练习。国中的教育潜移默化地让他对中国的古籍很有兴趣。这时,他不仅决然选择了融理工科与艺术于一身的建筑为方向,更深深地种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意结。

这种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平衡意识,在潘冀于台湾成功大学研读建筑工程那几年里反而没有获得很好的生长土壤。其时台湾整个建筑业还很封闭,来自海外的资讯也很少。潘冀说:“那时成功大学对建筑的看法还是比较偏向于工程方面,所以上了很多工程方面的课,但人文方面的课就不是很多。”对建筑中工程与技术因素的强调,无形中削弱了对设计中种种社会的、艺术的、哲学的思考与求索。

一个好的建筑师人文素养是不可偏废的

大学毕业后,潘冀开始申请美国的研究所。一些研究所同意他直接读上去,只有赖斯(RICE)大学建议他再花两年时间来念一个学士学位,理由是“你的成绩不错,但人文方面的课程上得还不够多。”学校寄给他的书信中劝勉道:“一个好的建筑师人文素养是不可偏废的。”这叩动了潘冀的心,他在赖斯一呆就是两年。“刚开始也很不是滋味,”潘冀笑着谈起当初的选择:“跟我同时出去的其他同学都在念研究所,我还在念大学。”两年后他在赖斯大学拿到学位之后,顺利地申请到纽约哥伦比亚(COLUMBIA)大学去念研究所。

在东西方设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潘冀自己对建筑与设计的观念也渐趋成型。

我们需要一些坚持

身在中国内地正在经历的快速的、追求即效的时期,在建筑师队伍里,浮华的设计观、造星运动和草率的尝试此起彼伏,潘冀为此既忧且痛。对于成长中的年轻设计师,他恳切地建议:“扎扎实实地学真功夫,然后机会自然会来的。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年轻建筑师,其中很认真去做建筑的一部分我觉得很好,但也有一些人非常会利用噱头把自己商业化地包装起来,却没有足够的内涵支持他长久地发展下去,恐怕只能是昙花一现。”

‘文’和‘道’应该兼而有之,但‘道’应该先于‘文’

潘冀不时在国内外做演讲,最常讲的两个题目一是建筑的使命感,一是“建筑以载道”。他说:“韩愈说过,‘文’和‘道’应该兼而有之,但‘道’应该先于‘文’,建筑也应该这样。”此中深意,就是我们在这个浮华年代里应当手持的那盏明灯。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