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建筑不是“表演系”的
谢英俊,1954年生人,今年57岁,按理不算老,不过或许因为长年餐风宿露,他习惯性地扎在脑后的长发已经斑白。谢英俊建筑擅长运用轻量性钢结构体系,主要针对为70%人类提供居所的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又被称作“常民建筑”或“自然建筑”。
“人民的建筑”展览囊括了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及其建筑工作室自1999年来参与实施的所有80多个“可持续建筑”项目,包括四川茂县太平乡杨柳村永久性农宅自建项目(2008)、台湾“八八水灾”部落重建(2010)以及西藏纳木湖乡牧民定居房建设(2010)等。展现了谢英俊十余年来进行的一系列采用适用科技、以协力造屋、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社会建筑实践。
本次展览策展人、建筑批评家史建认为,传统上常常把谢英俊及其团队与灾后重建联结在一起,或者把他们看作是人道主义建筑师,实则谢英俊的实践背后蕴涵了这样的出发点:建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必需考虑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等因素。透过就地取材、低成本、适用技术以及建立开放式构造体系的设计作为,降低成本与技术门槛。“当建筑或受制于市场机制,或沉迷于形式主义美学的时候,谢英俊逆潮流而动的卓绝作为,就显得殊为‘另类’和难得。” “人民的建筑”开展前后,本报记者在京与谢英俊数度长谈,以下节录其要。
因为长年餐风宿露,谢英俊习惯性地扎在脑后的长发已经斑白
做下一个文明的建筑
你所做的80多个项目加起来有两千多户,如果只看一个,你会推荐哪个?
谢英俊:茂县太平乡杨柳村项目。杨柳村是为数不多仍保留有传统语言和文化的羌族村落,通过村民协力互助的方式,我们在那里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了56户人家的重建。以轻型钢做骨架,结合当地建屋习俗,一层墙体使用就地取材的石头砌筑,二层采用钢网混凝土,三层使用木板。以开放性的架构为基础,住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随各自的经济条件与需求灵活调动,最终能呈现有规制又不失多样化的风貌。
这两千户人家是否认可这样的建筑设计?
谢英俊:他们几乎都是无奈接受的,这种房子和他们的价值观差距太远了,他们想要砖盖的房子,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灾民,是捐助对象,然后不得以接受。
谢英俊:通常等到他要去盖这间房子的时候,就不会这样想了。盖房是非常社会化的一件事,你讲的不算数,你老公或者老婆要同意啊,左邻右舍再议论一下,你根本连盖都不敢盖啦。我们做的是下一个时代文明的建筑。我们讲“可持续”这个观念,就是下一个文明。用这个观念看,现在所有的价值观,所有的逻辑全部都不对,都得调整。接受这种房子的人,他直接进入到下个时代了,是超前卫的。所以说,住进去那些人有一些比较过激的表现,或者很难适应,那很正常。
谢英俊设计作品
那它在舒适度上能否满足居住者的要求呢?
谢英俊:那当然有,但是没有办法满足那种愚蠢的需求,比如说贴瓷砖,为什么在灾区,尤其比较贫穷或者很偏远的地方做那些建筑,因为他们没有那些奇怪的七情六欲,所以能实事求是,所以双方就比较接近。盖房子是最实事求是的事。
房子盖起来了以后,住进去的人,他的观感会改变吗?
谢英俊:会改变,他会觉得很实际又舒服,最重要的是,他不用负债。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北京红十字会和深圳的一个商会,捐助四川震后的一个项目,他们分担一些费用,用我们的轻钢体系,结果呢,有一半的人接受,大概四十几户。现在当初不盖那种房子的都后悔。因为那是很漂亮的一个村子,现在要发展观光,外面的人一进来,谁要去住你那个砖房,看到这种房子就很好,然后他就有一种被认同的感觉。
我记得你说过,这套建房系统其实要自己来操作,没有指导,是很难的。 谢英俊:设计,很难,施工很简单。完全可以自己做。就是研发那些东西,设计屋型。基本型一样,但是它可以调整。这点很重要,因为每一个人需求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开放性,弹性。说设计很难,因为我们得考虑它的弹性变化,这样才有办法规模化。现在市面上的轻钢体系,要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让它成本降低,但是从来没有量化过,在日本的话,你开发一个屋顶,成本很高,能够盖一百户就不错了。像日本的轻钢房子拆下来的零件,将近两万件。我们的零配件大概只有2000多件,它很多是可以共用的,所以量化在我来讲,我做得到。
谢英俊设计作品
我的建筑讲究“可持续”
这整个实践,为什么在建筑界反而没有那么大反响呢?
那你怎么会岔到这条道上去的?
谢英俊:其实就跟个性有关系,实事求是,而且就是喜欢啃硬骨头。
那会不会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程上而不是建筑的审美上?
建筑对你来说是什么?
谢英俊:简单讲,建筑是人类所有的价值观、七情六欲的投射。我们现在是在传达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可持续”,这是下个时代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些明星建筑师现在做的都是“表演系”的,我们盖的不是表演系的,要表演系的你很累的。
谢英俊,谢英俊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事务所自1999年开始致力于乡村及少数民族部落生态农房研发与建设工作,秉持“可持续”的理念,结合科学方法,深刻地将社会、文化、经济条件融入, 2004年入选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案例。截至目前,工作室在谢英俊建筑师的带领下,秉持可持续理念,先后完成台湾日月潭“9·21”邵族部落重建,天湖部落、煤源部落、松鹤部落等原住民迁村重建,河北定州乡建学院地球屋系列,河南兰考农村生态农房建造,四川“5·12”地震灾后重建,汶川、茂县、青川等地500余户生态农房协力自建,台湾“8·8”水灾灾后部落重建1000余户,西藏牧民定居房等多项工作。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