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朱竞翔:建设海洋文明城市 中国人完全没经验

2011-5-1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95| 评论: 0

简介:城市轨迹 朱竞翔,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幼年跟随父母生活在江苏扬州,后又迁徙到古城西安,在南京读书工作共8年。1997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瑞士苏黎世生活一年,2004年起至 ...

城市轨迹

朱竞翔,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幼年跟随父母生活在江苏扬州,后又迁徙到古城西安,在南京读书工作共8年。1997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瑞士苏黎世生活一年,2004年起至今在香港工作和生活。

虽然身为建筑师,朱竞翔却是个喜欢形而上观察城市的人,他以人文、历史的眼光打量城市。放下专业的理论,他总结理想城市的标准亦和别人不同,完全没有提到城市尺度、生成速度的问题,他从居住者的感受来为“更好的城市”定出标准,值得思考。他对于城市海洋性和农业性的总结也令人耳目一新。

好城市让个体既融入又独立于群体

“我生命的前24年,似乎平均分给了三个城市。”朱竞翔坐在深圳一家酒店大堂的沙发上,掰着手指算着,“我父母是响应号召支援三线的大学生,因此我的童年8年都是在扬州过的,后来因为父母工作变化,我跟着到了西安生活,又是8年。到南京,很简单,在东南大学念本科、硕士、博士,也是八年。”

回想那个户籍管制严格的时代,朱竞翔觉得自己还算得上幸运,因为“那时很少有小孩子有机会可以到处乱跑的,现在再来总结,童年时的迁徙总是因为父母的决定,而成年之后的迁徙,总和工作有关系。”

朱竞翔

“小孩子不会对城市有认识。因为他们的世界总是由身边亲近的人、玩耍的伙伴、居住生活的小空间构成。”朱竞翔脑海中,扬州似乎就是他居住过的庭院式的住宅,西安则是规矩的单位大院,南京则是大学校园构建的小社会。

现如今,作为建筑师的朱竞翔自然是用很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城市。他觉得香港是相当不错的城市,未必完全理想,但足够便利,还能体验到居住在乡村的惬意感,让他已经很乐在其中。

“能不能请你说下你心目中理想的城市的标准。”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心中并没有期待特别与众不同的答案,但是他的总结,非常新鲜,值得人反思。

“我可以说说我心中更好城市的一些标准,但是未必是理想城市。”首先,这个城市要让居住者觉得生活在群体中是有必要的;第二,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人又觉得他们自己是相当独特的;第三,生活在城市要有在乡村中的感受;第四,城市要有一定的多样性,这样居民就算不离开城市,也可以体验更多的东西;第五,城市要有较为成熟的社区。

居香港仍能找到乡村生活的惬意感

朱竞翔多次提到,他住在香港这个被人称为“石屎森林”的城市,却能找到乡村般的感受。将这个疑问抛过去,朱竞翔笑言:“香港是个两面的城市,一方面以经济为重,一方面又不少乡郊文化;城市拥挤,郊区却十分开敞。”

以旺角和西贡为例子,两者相距20分钟的车程,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貌,一个人气鼎盛,一个渺无人烟。又或者是一街之隔,已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景象。最重要的是,两者相隔极近,不时地有互动摩擦。

“对我而言,香港是一个以经济为基础的文化都会,而非只有经济,作为游客,很多时候只能看到其繁华、经济的一面。”

朱竞翔作品

为了工作方便,朱竞翔在香港的粉领买了房子,“这属于香港的北区,我的房子不大,大概70多平方米,3万块一平方米买的,比深圳的房子还要便宜吧。”

据他说,这房子的土地原本属于当地的原住民,原住民的后代将属于他们村屋的丁权卖掉,有专门的开发商收集了这些丁权土地,集中在一起便盖出了这些三四层的小型屋苑。这些房子边上就是农田,周边就是政府的郊野公园,住在其中因为密度低,所以居住非常舒服,邻里关系还十分亲密。当然,香港的所有配套,这里也都无一例外享有,体育馆、游泳池、卫生医疗设施等,前往市区也非常方便。

“当然,香港并不完美,城市的土地太少,不得不压缩居民的私有空间。让大多数人感觉住得很‘逼迫’。而欧洲,大多城市只有几十万人口。香港目前有六七百万人口,已在非常小心地进行人口控制。相比而言,体量比香港大不了多少、人口却达到1000多万的深圳,的确应该重视城市人口控制的重要性。”

农业文明思维引导中国城市建设

朱竞翔擅长归纳和总结,他思考了一会,得出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建设城市,都是以农业文明的模式来建设。

“所有城市的建立,都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再外加上很多的机缘,才能够诞生的。总结中国人建立的城市,大致有三种类型。要不就是类似居住地的,像村庄一样,聚居为主要目的;还有一类城市,因为交通上便利,常常伴有贸易交换的;第三类城市的由来则是用来防御外敌入侵的防御型城市。”

在朱竞翔看来,在众多的城市类型中,中国独独缺少基于海洋交通、海洋贸易建立起来的城市。“海洋文明和农业文明差异很大,对于建设海洋文明的城市,中国人完全没有经验。”

据说,《全球通史》将历史分为两卷,将世界划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1492年,哥伦布通过航海发现了美洲大陆,那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历史事件,人们通过海洋在主动寻求和世界各地的联系。西方的商人为了追求利益、贸易的自由,通过海路走向世界,而他们需要补给和中转站,基于海洋文明的城市也就因此而诞生。”朱竞翔说。

中国也曾有过因为海洋文明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城市,如青岛、厦门、上海、天津、香港,但是如今这些海洋文明的特征却已经消逝。“我记得英国曾有一任港督说过,香港永远没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远东最重要的城市。他的依据是,当时的香港和上海都是港口城市,占尽自由贸易的天时、地利,然而上海还占据了长江的优势,可以辐射到中国的腹地,这点香港是无法与之媲美的。”

朱竞翔作品

“如果说到我心目中不错的城市,我想它们大多和海洋文明有关,譬如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热那亚……欧洲有很多城市都相当不错。以我熟悉的建筑界来说,绝对不只是有库哈斯这样的建筑师,欧洲有很多高水平的建筑师,只是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城市,愿意为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人盖房子。这可能就是城市、社区的吸引力吧。”朱竞翔说。

■深圳观

“西学为用”观

能否支持城市长久发展?

深圳是颇具流动性的城市。具备流动性的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沙子。水可以培养孕育事物,可以产生出丰富的内容,而沙子则什么都长不出来。目前,深圳则是水和沙掺和在一起的形态。

我接触的深圳人中,感觉年轻人有热情、纯朴、有公德心;而有些中年人,则让人觉得“熟得太快”。相对而言,香港的各个阶层中都有为公、为私的人,他们一个人时和在一群人中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说明香港人有受过空间性的训练,而深圳人在这方面还是不够。

深圳靠海,但是深圳并非如我所说的是基于海洋文明建立起来的城市。它更像是北京的“飞地”———flying land,建立之初,都是依靠大型央企进驻、注资、建设。深圳的发展模式,一再强调借鉴香港经验,颇有种“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意味。但经过30年发展,深圳是时候反思,除了表面的一些东西外,深圳还有什么需要改善的?譬如如何建立更加开放、公平的机制,如何使公务员更加高效、廉洁。

朱竞翔作品

以前别人都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实文化是做出来的,需要整理、咀嚼、沉淀。西方人说的“文化”实际还有“耕耘”的意思在内。深圳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现在也被人诟病为“文化沙漠”,其实不如想想如何去精耕细作身边的空间。

我认为,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为社区工作,为熟悉的人、价值相近的人、利益趋同的人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周围的生存环境。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