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诗学
1969年,坂本一成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住宅项目“散田的家(House in Sanda)”,当时,这个外表平常的小盒子并未引起日本建筑界的关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的房子被认为是有钱人不会去住的房子。几十年过去,人们开始发现这些住宅的过人之处,它们吸收了时间,非但没有变得过时,反而越来越能让居于其间的人感到舒适与自由。
2001年,坂本一成的建筑展在东京Garima举行,那些散落于东京各处的住宅被重新发现,反复登上各大杂志,他也成为了了解日本当代建筑界时绕不过的一个人物。从筱原一男、坂本一成到塚本由晴,师徒三代之间的继承关系十分显著,代表了日本建筑关注日常、以人为本的一支传统。10年后,“建筑的诗学”个展首次来到了中国,坂本一成这个在国内不甚普及的名字,带来的是与当下中国建筑(601668,股吧)界的表现主义截然不同的一种态度。 坂本一成是一个温柔的反叛者,他不追求哗众取宠的形式,而用全部的精力让居者爱其屋。在他的设计中不乏超前的、别具匠心的思维,比如与房屋整体方向错位的屋顶、出现在窗户中间的柱子,但这些日常的错位并不会侵略到居住者的生活中,因为这些“流动的合理性”使得房子在内部散发出亲和的魅力。策展人郭屹民将他的作品比喻为“你忽视了形象的朋友”,“与那些在短时间内调动你兴奋点的好莱坞大片相比,坂本老师的房子是你的日常生活”。
坂本一成
“真正的建筑就是要呈现感觉”
坂本一成设计的住宅不是那种容易赢得第一眼缘的住宅,它们乍看之下四四方方的,外墙颜色亦不鲜明,甚至有点冷漠,像是堆放在坡地上的集装箱。加之看不懂建筑设计图的外行人无法了解其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好在哪里”几乎是必然跃入脑海的一个疑问。因此,要在一次展览中充分解释坂本设计的“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本次展览特别注意对观感的强化,让走马观花的参观者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走进位于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的展厅,首先被多张接近1:1比例的巨幅照片所震慑,很少有建筑师敢于在展览中使用这么大的照片,因为很多建筑细看之下均经不起考验,可见坂本一成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在这些照片中,房屋细节乃至内饰均一览无遗,人站在照片前,仿佛能够身临其境、作为居住者去在感受坂本一成的住宅。坂本一成本人非常不喜欢建筑展,因为仅仅是模型、设计图和小照片的陈列与看建筑书毫无差别,而他的展览则试图传达更为立体的信息,为此水晶石数字科技还专门制作了3D影像,参观者戴上眼镜便可模拟在房屋中行走的感受。在展厅入口处的天井里,5幅高达
据坂本一成介绍,虽然本次展览的展品与此前在日本东京和德国慕尼黑展览时是一样的,但不妨碍它成为一次非常“中国的”展览。“东京的Garima很小,我们没办法挂
坂本一成设计的住宅不是那种容易赢得第一眼缘的住宅
在“开放的盒子”中达到自由的极限
坂本一成设计的住宅,经历了封闭箱体(Box in box)、家型(House Type)到开放的盒子(Open box)的转变,这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与日本社会和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也体现着他本身对住宅的思考。 1960年代,日本的环境正为经济的飞速发展付出代价,废水、噪音等污染和公害侵蚀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治安也不甚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通过维合、封闭的自我天地才能获得安全感和清净舒适的环境。“散田的家”和“水无濑的町家(Machiya in Minase)”便是坂本一成封闭箱体时期的作品,它们不仅在外形上呈现为封闭的箱子、将人与都市隔离,房子内部的功能区也通过更小的方形做出细分,居室里向屋内开的窗户十分特别,也使得箱子套箱子(Box in box)的结构更为明确。在家型时期,坂本一成开始进一步探索建筑中“非日常的日常性”,他认为,“对峙是很好的介入关系的手段,人和物在对峙中的融为一体”。在1978的作品“今宿的家(House in Imajuku)”中,坂本一成突破了惯常的思维,让柱子突兀地出现在窗户中间,许多参观者对这样的设计感到疑惑,郭屹民这样解释他的做法:“把窗户开在柱子边上或者让柱子避开窗户,是我们设计房子时的常规,保持窗户的完整性,看似是保证了视野的开放和自由,但是实际上我们为此受到了束缚,因为在设计时我们必须进行规避,而这样的规避无处不在。没有人规定窗户不能被柱子分割,坂本的做法才是真正的自由。”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