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深•探讨
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才会独创一格! 戴元满:对于创意型人才养成的捷径我觉得倒没有什么特殊的,我们作为一个设计的团队负责人,要做好引导和扶持,为他们创造一种合适的或者宽松的环境,同时在分配的体制上有一个好的分配方式。我们公司对人才的定义分为是两种,一种是新型人才,就是从各大院校毕刚毕业出来的学生,我们从这些年轻的设计师当中发现他们在哪个方面具有闪光点,然后去培养他;另一种是从业比较长一点,资深一点的设计师我们会把一些比较重要的任务,重要的案例交给他去做,同时我们也给他把关,这样也就是一种让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 兰敏华:根据我的设计实践,一是对设计不仅是兴趣和爱好,还要真正认真去做,孜孜不倦;二是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广泛地得到教益。只有这样才能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然后才会独创一格,这也或许是‘不是捷径的捷径’。至于怎样培养年青设计师的创意才华,我认为,首先育德信,而后育才能,以身教重于言教;并将以上所谓借鉴之方法贯彻于培养其才华的全过程。 中国创意很功利 ,创意需要多元化! 蒋莹:创意不光是建筑创意,生活当中也有创意。设计也有很多种,我觉得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对创意的定义;第二个是建筑的原理,其实这两个一点都不矛盾。创意,中国人的创意其实是沉重的,因为从小生活的状态是沉重的,大家讲求升学率,讲求好成绩,你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所以,实际上是很功利的。 但真正的创意就是这样的吗?创意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关怀,对个体的关怀,对人文的关怀,或者说是一种思索,当你有这种思索,你才有这种眼界。你只有静下心来,才会发现天这么蓝。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才有可能想出不一样的东西。很可惜的是,中国几千年来都比较沉重,至少我觉得在教育里面始终太过沉重。在国外可能更讲求成功是一种我要改变世界,我要创新,我要建造新的东西,社会能够创造更加包容的环境,他们不一定要买车买房,这样对成功的标准会更加多元化。在这种情况宽松的环境下才会有真正的创意,而不是表面的新形式、新东西。不管是艺术、生活还是人生,只有思考,才会多元化,创意需要多元化,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给年轻人更多思考问题的空间 肖至 : 对于现在的中国,的确应该给更多的空间让这些年轻人去思考,不要给太多的限制。在年轻的时候不怕犯错,在读书的时候能够大胆思考一些问题。在轻松的环境里施展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想法,寻求突破。 在这个过程里,作为老师应该去灌输他一个很正确的设计观。现在很多设计师受到环境的困扰,感受不到设计或者赚钱以外的快乐。如果能在读书的时候,灌输这种快乐的感觉,快乐设计,可以轻松得多,在读书的时候建立一种比较正确的设计观,可能对整个中国未来的设计人才有很大的好处。 到了社会,进入企业实战训练就是作为企业的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在企业里通过实战让他逐步成熟,企业要有定位,建筑也需要有建筑的特点。一个好的设计师是在于能够不停地总结、提炼好的方式,让它固化起来。尽量放宽你的发挥空间,把一些不应该犯错的地方全部固化。我们要不停地积累这个东西,碰到了一定会受伤,这是基本的概念。但把这个东西慢慢固化多了以后,在适当的范围里,我鼓励他们尽量创意地做。对于新的人才,建立他的实战精神,迅速达到企业的要求,我们在这方面会花很多的精力,当然,最终灌输下去必须通过培训的手段。 本新闻共[2]页 1 2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