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视野解读“钱学森之问”
从教室到社会的距离有多远? 谷永丽:设计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就像很多果子的成熟一样,在树上生长的时候让它有了果皮、果肉、果核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当然,它可能是青涩的,必须待采摘以后,经过植物学里面的“后熟作用”,才更加香甜、淳厚。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也是一样,在学校的学习就好比在树上的成长,无法一蹴而就,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现阶段应当做的事。对于深化设计和施工图的理解,到了工作岗位之后,到现场感受材料、做法、空间尺度的次数多了,掌握和理解是水到渠成的事。 吕海宁: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主要就是施工方面材料方面甚至画图方面都是非常欠缺的,除了在大学学的非常好的学生,大部分东西让他们做的时候重要的部分他们都没办法完成,就因为他们很多东西都不懂。一个好的设计师除了实战和设计理念它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提升,各方面知识,包括交流能力,观察客户等等。学生在这一块还是比较差一些,我一般带学生就是谈客户的时候让他们在旁边听,做设计的时候也给他们一定的指导或者说告诉他们用什么捷径,怎样的方式最快。 阿森:关于这点我的感触特别深,谁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教育特点还是一种较低级的应试教育和肤浅的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我有过在国内大型品牌家装公司任职的经历,由于这些公司的入门门槛很低,所以往往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求职的首选,而恰恰是这种家装公司的操作模式几乎断送了怀揣设计师梦想的大学毕业生们,几乎是在残害还处于萌芽期的孜孜学子,这让我很痛心。应聘成功后,没有任何基础知识的培训,直接上岗面对客户,整天的假大空式说辞去骗取本已很弱势的客户,想尽一切手段去获得客户主材的佣金,用签单率标准来考核一个设计师的优劣,似乎太过现实和残酷。 我公司从不招聘在家装公司有过一年以上工作经历的设计师,我宁愿录用从未进入过那个染缸的实习生,对于这些新生们,我们用一种社会责任心去对待他们,不仅在纯专业技能上,更重要在为人处事上给予指导。我们通常用一个月的时间让他们去熟悉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并以老设计师一带一的方式来对他们在学校学到的软件应用理论进行实战型的培训,第二个月我们会把这些新生们直接送到我们的在建项目工地上去,让他们在那里实践一个月,然后第三个月由我亲自出题对他们进行考核,通过后进入试用期,试用期内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分别编入我们的方案组、表现组、施工图组、软装组,最后经过四个月“魔鬼”试用期的历练,才能正式加入我们的团队。 吴刚:我培养年轻设计师主要是从是实战上出发,因为现实中与书本中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不管哪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他刚毕业时候都缺乏对现实案例的理解,我们就让学生先从理解我们目前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方案开始,先让他理解我们为什么为客户提供这样的方案,不需要他前期投入思考,不然他想不到会很难受,所以我们就先引导他,从理解我们的设计开始。我们是根据客户的意愿进行方案设计的,而学生就根据我们设计方案,他们用图纸和效果图来表现出来,从最基础的制图开始,因为现在各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有的注重手绘,有的注重电脑表现,而我们是从施工图开始,这个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从基础上讲,通过图纸掌握以后再到工地上去与项目协调以后,他就会很快的理解设计它应该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来实现的,然后启发设计师的创意思维。那么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现在就是不理解这个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所以需要我们让他理解再引导。 对于刚毕业来公司的学生之所以不能直接成为实战型的设计师是因为他们首先对设计的解决空间表现不理解,对材料工艺他们也很欠缺,在创意实现手段上,对他们来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想不到这个东西是怎么出来的,即便效果图给他,他也可能还是不理解。创意是先从空间变成效果表现,最后变成平面,再用平面东西去实现立体的东西。所以说让他在空间上去学会一个转换。我一般建议做设计的学生去玩一些三维游戏,这是我的一个解决他空间思维的一个方式。 孙晓波: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学的都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而且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学的知识和我们实际上做室内的操作有很大的脱节,大多都是理论上的东西不能用于实际,他们对于现在做设计的工艺和材料的了解有非常大的欠缺,根本就不能来运用于实际操作。 现在新的设计师到公司实习,先跟着有经验的设计师制图,他们必须熟悉一些基础的绘图软件,先由设计师把图纸勾好,每个造型功能是怎么样的,把平面图或者立面图用手绘画好,甚至于尺寸都大概标好,让他们简单的按设计师勾好的图纸来画,在这个过程他们就会慢慢接触和了解,比如空间为什么这么划分,为什么用这个材料,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跟进,图纸画完了以后,施工的时候一起去现场看图纸和施工工艺是怎样结合的。只有经历这个过程,从制图到工地的施工,包括跑现场,到完工,经过这样的过程以后他才能了解,他才能把基础学好。虽然学校也有绘图这门课程,但是他们的熟练程度也远远达不到我们所要求的这个程度。毕竟在公司里面以商业操作为主体。 聂鑫,马煜:工作和学习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确实密切相关的,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学校里可能觉得没什么用处,但是一工作,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都是学过的。所以,要蜕变成真正的设计师,首先是要把握在学校的时间,好好学习,储备能量。而走出校园后,困难必定是紧随其后的,首先是新环境的适应,以及各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有来自工作的压力,等等,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真正的设计师,我个人觉得四个字就够了,体验生活。只有了解了生活,明白了生活的意义,那么所有的问题就引刃而解,做设计自然也随心应手了,毕竟我们做设计,做的不是什么艺术品,我们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带给人们一种生活的体验,一切设计都是围绕人性开展的,因此,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不是说看多少书,背多少设计原理设计规范就可以的,而是要投入到生活中,享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改变生活,设计其实就是改变生活的一个途径罢了。 摒弃跟风时代下的“伪设计” 徐伯初:随着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市场,我们的产品,我们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一个“拿来主义”,就是说我们完全依赖我们的设计,我们花很多钱来培养出我们民族真正的设计师,把我们的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放在我们的市场上,我想这实际上可能会有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它由不得我们一个做教育的人来强调,来思考,或者说强迫社会来接受。我们民族目前的创意文化设计队伍还不够强大,因此我们就感受到与西方的差距,所以我们都来抄,因为抄很快。我们目前“拿来”的东西多,比如象义乌,他们能够生产全世界的所有小商品,很多小作坊都会买三维雕刻机,他们把国外的产品拿过来,然后用三维雕刻机把这个产品雕刻完,数据出来以后,就可以100%地模仿出来。比如我们的玩具市场,我们的服装市场,很多行业其实在欧洲所占的出口份额是相当大的,我几次回到奥地利去买东西,不小心就买到中国制造的产品,所以创意我觉得是大的一个社会环境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我们教育不重视或者说我们重视不够的问题。 第二方面,我觉得国外的教育是有一个延续性的,而且他们的人才培养也是在科学地不断进步和不断完善的。而我们中国,比如我们这一代人,文革十年,大学的门一下子关了,然后文革前的教育体制和文革后的教育体制又有些差异,又到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推动非常快,学西方的东西,“拿来”西方的东西也很多,然后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东西又来不及,所以象这样的一些问题都会存在于我们今天,阻碍我们今天来做这个创意的爆发。 张正骐:盲目跟风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很多院校开设这个专业的目的是钱,因为艺术设计的学费高,但本身没有这个教学能力;很多学生报考这个专业的目的是想混,因为这个专业似乎好毕业。至于未来,可能两者都很少考虑。我从来认为天才是培养不出来的,没有那个学校或老师说培养了天才出来。 不为升学而“艺术”,不为挣钱而“学习” 徐伯初:因为市场的需要,很多综合类院校也在办艺术专业,所以现在艺术专业可能是在全国所有的专业里数量最大,学生最多的。再加上我们现实中往往有些考生临到高三了,一看成绩上不去,改考艺术,因为艺术类高考分数线有两条,其中文化课分数线低,导致大量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生源质量偏低,并不像文革之前和文革刚刚结束时期的生源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或者是文革前考取艺术院校的学生都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心致力于艺术事业的,而现在的艺术教育,它的困境就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是因为考不上其它专业,为了父母为了就业,然后就硬塞在艺术专业里面来,所以他们的学习状态是属于“睡眠状态”,就是说学生本人这个专业不是很喜欢,也不是很有兴趣,但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等毕业出去再说吧!所以往往这种情况的学生在学校的艺术专业里面所占比例相当大。 从我个人管理走过来的经历看,这些学生大概占到了60%,而致力于这个专业学习的学生在里面只占到15%—20%,那么其中有一些学生他进来以后没别的选择,对院校、学科以及专业课程所感染,然后才把对这方面的兴趣建立起来,然后跟着一帮有兴趣的学生往前赶。那么像这样一些同学在其中占到了20%,有时会占到30%,这样可能就会把被动入学的60%里面的学生中的一部分就赶到这个群体里面来。 我们这边很多孩子从高中考进来之前,学生和家长也会向我咨询,问在整个艺术专业里面,哪一个专业以后比较好就业,我也会分头把这几个专业的特色给他们讲一下,尤其是比较个体化、比较群体的等等,当然我回答他们所有人的一句共同的话就是任何一个专业只要你是花费100%的精力,并且你真正往里面去投入了,就能把它学好。我也给他们简单地说,只要是活的人怎么会把自己给活活饿死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对于专业的选择,我觉得孩子们是因为他们太年轻,另一方面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物质增长也很快,看着前面的师哥师姐他们学有所成,毕业出去以后结婚生子,然后买车买房,他们就着急,心里就觉得房子在拼命地涨,等到我毕业出来的时候还买得起房子吗?车子也越来越好之类,所以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这种物质的东西对学生、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现在的很多研究生都是这样的情况,第一年把研究生课程修得差不多了,上半年一修完就出去工作了,就忙着去挣钱了,把学业荒废了。其实他们不知道,以后回头再来进学校学习有多难,那时候你可能也没有那个心思了,即使你有这个心思也没有这个条件了。所以我说你们现在千万别急着赚钱,现在钱都放在这了,只要你有本事,这钱都会给你的,师哥师姐们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我说千万不要急。这件事我是每一届新生进学校的时候都要告诫他们的,不要为了钱去学习,因为钱是生存的正常需求,但是你的目的不是要为钱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而是为做一个像样的人,一个有内在的,有本事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有情操的人,而要获得这个财富我们需要在学校里面要去学一些基本的东西。 关于我们创意的未来,我认为一定会很快,一定会很好,因为中国人口多,人口多脑子就多,国家在这个方面的教育投入也在逐年增加,现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主要就是往创新这方面走,因此国家对这方面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于是有物力、财力,那么我们人才培养的条件也在升格,中国又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发展起来。但是这个东西怎么来把握,是需要国家的机构给以一些指导、制约、引导等等,那么发展就可能比较正常一些,发展速度也会更快一些。 (责任编辑:四月)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