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新时代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实战)

2012-6-7 11:1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53| 评论: 0

摘要: 实战,价值的最终实现者! 蓝山 :我认为实战其实是这样一个概念,主要是我们的设计或者创意必须得通过实际的表达,才能去实施。如果说我们有一个设计,没有去实施,没有实践经验,不能作为一个实际的东西去操 ...

实战,价值的最终实现者!

蓝山:我认为实战其实是这样一个概念,主要是我们的设计或者创意必须得通过实际的表达,才能去实施。如果说我们有一个设计,没有去实施,没有实践经验,不能作为一个实际的东西去操作的话,那么,即使这个创意再好可能也就是一个空壳,无法实施。所以,我觉得这个实践的经验必须得具备,作为设计师来说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付诸于实施,不然设计就是一个空谈的东西。

聂鑫,马煜:因为所有的知识储备都将用于实践,所有的想法和创意都是要付诸实际才会有价值的。因此培养实战型的人才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而创意型的人才也是不可缺少的,他们可以不受约束的提出一些大胆的想法,这种能力也是被实际运用所需要的,而要将这些创意转换成实际存在的空间或者建筑,最终还是需要有实战经验的同行来结合来融入,不然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培养实战型的人才,我个人认为是比创意型的人才更加重要。

谷永丽:培养“实战型”人才很重要,培养实战型人才并不意味着舍弃“创意”,而是侧重。让更多的设计师能够深入到二三线城市、小乡镇、村进行实战设计,满足近期中国的建设需求.在设计工作当中,创意和实战是无法分离的,如同人的两只手,需要共同协作,才会有一个相对完满的结果,如果必选其一,我认为应当是侧重于实战。

环境艺术设计背景下的实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掌握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本行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对某一具体的实际项目的设计有合理的功能内容;设计的项目投入使用后很实用。当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缺少所谓的创意,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进入设计工作岗位之后多年,在侧重实战的前提下,创意和形式美在潜移默化之中会得以实现。大师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工作在基层普普通通画着方案、画着施工图的设计师。所以,个人认为作为大多数的普通高校的环境艺术教学,也应当是侧重于培养实战型设计人才,是侧重于“实战”,兼顾“创意”。

“画蛇添足”到“画龙点睛”的艰辛历程!

吕海宁:国外设计这块与国内相比有比较大的区别,总体来说国内国外的思维方式上不一样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一个崇尚简单一个喜欢做复杂,我们讲求的是”点”的设计,一种繁琐设计,他们的设计讲求的是一个“面”,把一些我们根本不会想的材质用在面上的效果。他们国外的一些作品,其实国外有些很震撼的作品手法是很简单的,他只是做的有些东西让你意想不到而已,你一看也明白很简单只是以前自己没想过。

举个例子,现在的背景造型比如电视背景墙,国内的客户和设计师考虑的首先也是如何去处理墙怎么去做个电视背景,做玄关,吊顶上我们去做个什么花样之类的,很纠结于些个问题。但是我看过很多国外的资料,他们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境界还是比较高,强调的是和谐,讲究的是人进到这个地方很舒服,你在这个地方静下来看他所有的设计都很完美;而中国是反过来,他是要做个东西出来把你吸引进去,但是这个东西的话当你坐下来看的时候就会觉得越来越不是个味道。其实,设计越简单的东西它的持久力越强,但要把简单的东西做好确实要花费更多的功夫。

再比如,国外可能就把做得很密的情况下的楼梯栏杆拿来做成一堵墙,也就是材质运用的视觉效果不一样。就我们国内在外获奖的设计师我看了他们的作品很多也是在面上做的东西并不会太纠结一个“点”上的东西。他们都是在做整体的氛围。他有可能一些细小的收口会接得很粗糙,但是他们强调的是一个面,就是一个大点的处理,国外的设计师就会用做得很震撼的气势来弥补不足,它强调的这种,并且还很省钱。这两个文化的区别就是很大,实际上这就像人家做的叫画龙点睛,而我们做出来的就像是画蛇添足的事,这就是区别。

(责任编辑:四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