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泗溪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考
江西省泗溪镇位于泰顺县东南部,东界松洋、九峰,紧邻苍南,南连雅阳、柳峰毗福建福鼎,西北接东溪、凤洋,是浙南边陲的一个山区小镇。现有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8个自然村,人口1.9万人。境内平均海拔420米,以山地为主,面积为48.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178亩,林业用地55742亩,其他用地17256亩。属于中亚热海洋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夏冷热同步,秋冬炎热温和,高山云雾弥漫,低山丘陵湿润。年平均降雨量在2008.8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716小时,无霜期240天,冬季平均气温14.7℃,夏季平均气温25.1℃。境内群山叠起,海拔多为500—700米。整个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南西北分别有四条溪流汇聚于下桥汇入沙埕港水系,素有“泗水回澜”之称。全县的交通大动脉58省道贯穿全镇6个村。东到沿海高速公路分水关段接口30公里,西至县城30公里,到承天氡泉15公里。文福线(文成—福安)与58省道在我镇境内成“十”字型交叉。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 泗溪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境内连成一片的景区共136平方公里,大小景点上百个,有具有考古、科研价值的古廊桥、古民居、包氏宗祠,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浙南临时省委成立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红军路等红色旅游线,还有陶冶情操,静人心沛的自然景观。其中堪称古桥梁建筑的瑰宝,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潜力优势的木拱廊桥的代表就是泗溪的“姐妹桥”。有闻名遐尔的古廊桥,是一个风景优美、商贸繁荣、文化气息浓厚的古镇。农民以农业种植、养殖和经商相结合,是劳务输出较多的高山水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要与时俱进,创新观念,立足实际,开创出与之相适应发展之路。本文试从泗溪城小镇建设发展方面阐述泗溪经济发展的劣势和优势,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泗溪小城镇建设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历史和地理条件限制造成城镇功能缺失。由于先天性的缺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泗溪的城镇功能不完善与发展预期的矛盾日益突出,集聚和辐射功能得不到培育和发挥。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设施老化,改造和新建政策处理难度大,投资成本高,公共设施量大面广,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进一步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做大。 (二)无序开发造成历史遗留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撤、扩、并”以后,为了加快以白粉墙为中心的城镇建设,改变城镇建设的落后局面,从一九九四年起,先后建立了六个开发区。因开发单位繁多,有政府、政府委托、村集体以及个人的股份形式开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失控,大多数建房户未办土地、规划审批手续等混乱局面。共有177间房屋未批兴建,占地面积9558m2。其中规划有47间未批,泰顺二中后面12间地基因二中规划控制中无法建房。这些沉淀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时无法得到妥善解决,许多难点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这给下一步的正常工作开展和泗溪中远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三)城镇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标准不高,市政设施严重滞后。一是没有垃圾中转站,造成收集点垃圾清运不及时,二次污染严重。二是主要街道仍无垃圾桶、果壳箱,存在不少卫生死角,有些地方成堆垃圾清运不及时,有的街道未列入保洁范围,有的饮食店的油烟随意向街道上排放,门前“三包”责任制也未真正落到实处,溪流受污染的问题还很严重。三是公厕数量少、档次低。四是没有公共停车场,公共停车点,导致车辆乱停乱放。街道上车辆来往无序,人车混行,机动车、非机动车甚至公交车都是随意行驶、随地停靠。此外,还存在建成区公共绿地不足等问题。 (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效益农业增效增收不明显,农民收入偏低,增长不快,全镇经济整体实力薄弱,村集体收入严重不足,农民增收渠道不多,贫困人口还占一定的比例,脱贫的难度仍然很大,镇财政十分困难,投入建设资金十分有限等。 二、制约泗溪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因素造成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在现有的县乡体制下,小城镇还不是完备的一级政府,只是一级事权,而没有全面的财政和行政权,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独立地制定和履行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也影响了小城镇的生财理财积极性。二是条块分割的格局,政出多门,使乡镇往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协调部门关系。三是九十年代初的乡镇“撤扩并”后留下的后遗症,使县级决策层心存余悸,求稳怕乱。加上撤并后确实给山区部分地方的群众办事带来了不便,因此在县域城镇体系总体规划上,对做大中心城镇态度不明朗、行动不坚决、力度不够大。四是重点不突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昔降细雨,加快城镇化进程往往成为一般性号召。一些乡镇为了争资金、争项目、出政绩,纷纷不顾实际地搞基础设施建设,“个个都在建设,个个不死不活”,使得并不宽裕的建设资金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还加剧了乡镇财政的负债程度。所有上述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阻碍了小城镇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观念因素影响城镇建设。一是规划意识淡薄,大多数干部群众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在干部中表现为规划建设随心所欲,建设到哪里才规划到哪里;在群众中表现为从短期和自身利益出发,寸土必争,乱搭乱建,阻碍建设,缺乏大局观念。二是故土意识浓厚。占人口大多数的农业人口中,家乡观念根深蒂固,舍不得离开祖辈居住的地方。三是创业意识不强。没有闯荡市场的观念和勇气,死守几分薄田,即使生产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也不愿意到政府为其提供的地方下山脱贫,安居乐业。 (三)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城镇建设投入受到制约。一是财政收入低,政府对城镇化的投入不足。每年的财政支出完全靠上级扶持,能用于城镇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由于投入的不足,对硬件设施包括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二是山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显得力不从心。大多数只有通过劳务输出,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后,才能脱贫下山。三是机制不灵活,组织民间资金投入建设的能力弱。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城镇基础设施基本上需要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欠发达地区在人口高度离散的状况下完善公共设施的成本是地方和群众的财力所无法接受的,从而普遍存在道路网络不合理,交通不畅,机动车停车场地严重不足,文教科卫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等现象。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