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现在时与将来时转型发展
坚持,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增量带动结构调整,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以科教兴市,以人才强市,建设产业结构更优、内生动力更足的创新大连。 ——摘自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数字,的确让我们感到骄傲——GDP总量已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人均超过1万美元,成功跻身国际“人均GDP过万美元”地区。在历经数代人不懈努力和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大连带着这些“标志性”数字迈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数字,更引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深度思考——大连将以怎样的“转折”走出一条更重质量提升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繁荣发展之路? “转折”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大连市长助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姜周认为,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开放引领、、民生优先和品质立市四大战略。其中,实施,不仅是树立大连区域经济竞争新优势的需要,更是加快向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同空间的GPS定位一样,以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和要素投入结构三个维度透视,更会发现,转型发展是破解现阶段结构性矛盾的“密钥”。坚持不懈的转型发展,将使我们收获一个产业结构更优,内生动力更足的“创新大连”。 产业结构转型 “三维”透视转型发展 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总体大而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缓慢。姜周认为,破解之道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金融、物流、信息、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增量资本投向大连市优势和新兴战略产业,以及高新科技企业,大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以增量带动结构调整,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造船和海洋工程等支柱产业全面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等产业,使其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经济增长动力转型 构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新格局 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越来越大,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这种经济增长动力格局的“动力”会越来越弱。姜周认为,一段时间以来,投资、出口一直是大连市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投资拉动效应在经济增长初期效果明显,但随着大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和效果将会出现弱化的倾向。受国际大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大连市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下降趋势。因此,从长远来看,大连市经济必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基础之上,构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让百姓“有钱花”。还要完善保障体系,改善消费预期,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让百姓“敢花钱”。 在“三驾马车”中,除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要促进投资适度增长,宝贵的资金要根据大连未来发展定位,重点投向社会民生、全域城市化的重大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等方面。 要素投入结构转型 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要素消耗型向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型转变 以往大连市经济快速增长是以资源、能源和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粗放的投入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因此这种不可持续性的发展不能再“持续”下去。要素投入要转向以知识、技术、可再生资源、非化石能源、人力资本以及创新投入为主。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要素消耗型向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型转变。 推进低碳绿色发展。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各类产业聚集区循环经济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以大连市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积极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向科技支撑、创新驱动转变。 大力提升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与能力,建立技能型劳动者的培训体系。加大全社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以适应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生产方式、发展方式深刻变化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确立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把大连建设成各类人才荟萃、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人才高地。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政府管理理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管理领域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管理重点由经济事务向社会管理和营造发展环境、管理方法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管理方式由重审批向重监管等方面转变。不断扩大企业与公民对政府管理的有效参与,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的智慧及有价值的信息。建立政府与企业、公民的对话渠道,把握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和政策需求,树立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尊重企业、公民的合法权益,调动企业、公民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公共管理中的积极性。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