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为何在装载机行业爆发
简介: 2000年4月,由装载机市场占有率第二位的厦工引头,柳工、龙岩、徐装等主机厂迅速跟进,爆发了蔓延至全国的激烈装载机全面价格战。 价格战为何在装载机行业爆发?业内人士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2000年4月,由装载机市场占有率第二位的厦工引头,柳工、龙岩、徐装等主机厂迅速跟进,爆发了蔓延至全国的激烈装载机全面价格战。 价格战为何在装载机行业爆发?业内人士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厦工模式遭遇市场变脸 厦工,作为本次装载机价格战的始作俑者,当时发动价格战的背景是什么呢? 上月中下旬,在沈阳举办的2001年装载机及其配套件行业信息交流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厦工技术中心的杨泽红这样介绍了当时的情况: 早些年,由于厦工地处前线,国家基本没有投资,靠厦工自身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到20世纪80年代,厦工开始尝试一种通过社会协作化生产求发展之路,即所谓的“厦工模式”。 由于采取全面协作化生产,企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厦工最辉煌的时候,年利税总额曾达到1亿元以上,市场占有率达到25%。然而,企业规模扩大了,相应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都未能及时跟上变化的步伐,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普及化,行业进入的壁垒大大降低,甚至出现了几个油桶、1个葫芦吊就能组装装载机的现象,资金的逐利行为使厦工周边地区出现大量的组装机厂。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市就有15家装载机组装厂,福建省也不下20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每年两个百分点的速度下滑,到了1997年市场占有率降到只有9.66%。 技术含量低容易切入市场 多年从事工程机械市场分析研究的陈家丽高级工程师认为,装载机行业首先,爆发价格战,竞争加剧的深层次原因在于: 首先,经过近40年的发展,国内装载机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由于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容易生产,容易配套,容易切入市场,且又有一定利润,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装载机产销行列,造成市场中粥虽不少但僧更多的局面。其次,国内挖掘机行业在中外合资企业的带动下迅速崛起(挖掘机年销量增长率高达40%以上),国内挖掘机正逐渐夺走装载机的部分市场。第三,国外装载机公司已瞄准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巨大的基建市场,纷纷从大中型装载机着手,切入中国市场。 竞争结构说令人耳目一新 柳工集团技术中心的袁嘉琳高级工程师认为,产品市场的竞争结构和企业的产品发展战略是爆发价格战的主要因素。 袁嘉琳在向研讨会提供的“工程机械产品市场价格竞争分析”一文中,将产品市场的竞争结构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分析划分为:稳定结构、亚稳定结构、不稳定结构和分散结构。其中,不稳定的竞争结构是指前三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总计在25%至50%之间。这时,前三位大企业的地位并未确定,这种结构中的企业最容易爆发价格战。 2000年年初,装载机市场占有率前三位的企业分别是:柳工13%、厦工11%、龙岩9%。 2000年,装载机制造企业有100多家,销售量在前15位的企业整体销售量约为全行业的80%。在这15家企业中,2001年厦工的市场占有率由13%增长到18.6%,增长近6个百分点,柳工、龙岩也分别从13.9%和11.4%增长到14.3%和12.5%。在装载机制造企业中,前三家企业合计占有率在2000年春天价格战开始时为38.3%,一年后上升到45.4%,已经接近不稳定结构的上线。由于目前装载机市场前三家企业各自地位还不确定,市场占有率差距不明显,而同时又都是有实力的企业,所以在装载机市场正在扩大的今天,企业之间依然存在激烈的竞争,2001年1~4月的产品累计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了较大量的增长。厦工作为价格战的发起者,占据了先动者的优势,获得最大增长率,销售量翻了一番,其他跟进者也有不薄的表现:柳工增长率为44%、龙岩52%、常林71%等。 在这次装载机行业信息交流与发展研讨会上,广西柳工集团产品技术发展委员会主任刘良臣透露,厦门好几家装载机厂现在的生产经营十分困难,已有关门大吉的迹象。看来,这次价格战,使得装载机行业的利润空间大大降低,装载机行业的高利润魅力不再,装载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的现象将成为一段历史。 关键在于,现有竞争力差的企业退出这个行业的进程将会逐步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