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地产市场低迷形势的一些看法
5月底去深圳参加了奥雅和UED杂志共同举办的沙龙论坛《市场转向下的民营设计机构发展之路学术沙龙》,有幸与奥雅李总、CCDI国际、欧博、筑博等知名事务所探讨设计市场的一些问题,由于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对于CCDI关心的是品牌战略和上市的问题,奥雅关心的是留住人才和住宅景观市场萎缩的问题,而我关心的是公司如何更进一步和拓展知名度的问题。 印象中CCDI对有些重点项目是扶持的,专门成立了以朱翌友为首的创作中心,维持这个团队可能需要一年500万,但是他们的产出只有200万,那也继续投入,因为这是创牌子的队伍;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即使像CCDI这样的知名公司,他公司内80%的业务也是枯燥和生产性的,要不他如何养活3800人这个大的团队,唯一我疑问或者担心的是在市场这么不景气的时候,他们如何发展,这个他们没有给出答案。 奥雅的李芳悦李总重点谈了奥雅公司的管理;其实我在参观了奥雅的办公室后,觉得奥雅做的最好的其实是形象推广和公关,它已占领了国内一线品牌的位置,我想说的是:奥雅请努力,做成中国的百年老店!而且奥雅在去年扩展了规划和建筑部门,将景观扩展到公共景观上去,已经规避了现实中住宅业务萎缩的风险。 欧博的林总提出了疑问:中小设计单位在未来发展中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这个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因为在这个论坛中,有CCDI这样3800人的公司,有奥雅这种200多人的公司,当然也有我们这样26个人的公司,对于奥雅和我们都有何去何从的问题。 最后我发言,我表达了这样几个想法,其实是在公司运行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1.设计公司最大的资源是人,轻资产,重技术。2.设计公司规模大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大与小是经营者价值观决定的,都是设计生态平衡中的一部分。3.公司要留住的是骨干的人才,但是他们要走,不要阻拦要祝福。这是民主社会常态。4.留住骨干人才必须为他们提供自由度,它超越了经济价值和地位。5.三十人团队老板的影响力可直达每个人,超过30人,按30分解。6.追求小规模公司,更强调老板人格魅力,更强调服务。7.因为小,所以压力小。专注一些务虚的项目,功利心不用那么强,出一些作品。 去深圳顺便见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同学开一景观公司,二十多人,公司感觉就是奥雅当年的早期模式:夫妻店+菲佬+设计师的模式。去年到今年同学真正感受到市场的寒冬了,目前收款不是很理想,个中原因就是项目集中在住宅业务上,目前因为限购政策,很多开发商现金流不是很充足(注意:并不是没有钱,只是钱少了,证明刚需还是很有市场的),带来了开发节奏变慢,信心受挫——我觉得这是典型的小开发商心态和实力决定了他的速度放慢,而大开发商,如万科在武汉的白沙洲项目,早针对刚需市场做出调整,先做好公交站(针对刚需人群解决出行问题)、超市等,开一次售罄一次;而金地,澜菲溪岸项目虽然定位高端,果断拿出低价,只是赚多与赚少的问题。再谈下同学公司的模式,其实在经济形势好的阶段,这种夫妻店+菲佬+设计师的模式是恨好的模式(据悉深圳很多景观公司都是这个模式,我们公司今年初离职的一个小丫头,加盟了深圳朗石也是这种模式),但是他的劣根性在于成也菲佬,败也菲佬——因为他的能力确实不错,好忽悠住国内的开发商,但是成本很高。我觉得,作为公司的老板或者合伙人,还是要真正的拿出自己的实力,也许成功或钱赚的慢一点,但是越到后面,你个人收获的经验和知识是最大化的。 而我的同学,甚至还想转向搞些非设计、非地产类的事情来做,其实,中国的地产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一荣俱荣,一辱俱辱,能躲到哪去了?! 近日与武汉某设计公司老总畅谈,因为他们公司以住宅业务为主,他们业务的一个主力开发商(央企),已经拖欠他们的设计费有200多万。问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减薪?裁人?扩展业务?都已是备选答案了。我的合伙人蒙蒙说:多亏年初想扩大公司规模的愿望因为各方面原因没能达成,目前公司的规模和足以应付目前的局面。其实,这如同我在前面所说:公司小,压力小,公司要像精干化上发展,每个人都是高效的,每个服务都需要做好的。这样才能在这种形势下站稳脚跟。 而从另外一个朋友(才从设计院领导的位置到了另一个央企地产公司的)讲:现行限购政策还要执行3到5年,目的是玩死一批小的开发商——无论这个目的是否值得推敲,但是现行政策的不动摇,实际是上升到维稳的层面上来,那一旦是这个层面,就肯定不会动摇——房价如果反弹,稳定就会受到影响,执政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大家不要抱什么侥幸心理,寒冬已经到了,而且春天不会很快回来。 其他的市场形势我想不用我自己多谈,在我所处的武汉建筑师QQ群里,每天充斥着这个收不到设计费,那个没有事情干——这些或许不可信,但是有一个数据真实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有规划局的朋友说,近2个月来基本没有什么新项目交给他审批,这说明了基本没什么新开工的项目——这是最上游的产业看到的;而我的一个亲戚,主要做施工模板的运输工作,前几天一起吃饭,对我说:这2个月是他从事这个行业以来最闲的2个月——这是最下游的产业看到的。报纸上任何的数据,热卖的广告都不比这一上一下两个方面来的真实啊。 我们公司的一些对策:说了这么多,我是如何对我们公司今年的市场方向做出变化和判断?其实在今年年初的公司年会上,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概括下来如下: 1保生存:抓紧一切回款,落实到个人和项目负责人。项目不嫌好坏,蚊子也是肉,做好每个手上的事情。 2砍成本:市场的萎缩,也要调整我们公司每个人心态,包括在日常开支,薪酬体系上,适当收缩——前提是在合理的评价体系上。 3出精品:以建成为导向,既然项目变少,我们时间变多,我们就做好手中的每一个项目,其目的是吧项目做成精品,对甲方做好服务。争取在一两年内有可以登上国内主流杂志的作品出现。 4 抓特色:以景观融合建筑的设计,追求其他公司所没有的边缘化,精细化特点;加大与其他设计院的横向合作;不盲目扩展,不追求资质等一切目前不现实的问题,将可以外包的项目就外包。 5优管理:加大公司的宣传,建立更完善的设计流程体系,充分锻炼各个项目负责人的能力,形成足够厚的板凳厚度。 (作者系UAO瑞拓设计 创始人 李涛)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