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何镜堂解密世博会中国馆

2008-3-11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03| 评论: 0

简介:专题动机 广东省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口号征集活动及官方网站开通仪式3月3日举行。2010年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对上海世博会组织者而言首先要把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和今后发展的理念呈现给 ...
专题动机


广东省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口号征集活动及官方网站开通仪式3月3日举行。2010年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对上海世博会组织者而言首先要把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和今后发展的理念呈现给世界。世博会经历了150多年的历史后已由原来单纯的商品展示发展到对科技、文化、历史的展示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理念的探索。这种交流对快速城市化的中国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内涵被认为是最能够体现这一届世博会精髓的作品。中国馆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首次向媒体详细介绍该建筑的创意思路。本专题将给予重点报道。


年届70的我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一直保持着敏捷缜密的思维和旺盛的创造力。世界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就是他年近古稀的又一杰作。在广东全面启动参与上海世博会前夕,他首次向媒体详细介绍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情况。


何镜堂院士认为,在多届世博会都出现了影响后代的史诗性建筑,如巴黎的拉斐尔铁塔、巴塞罗的德国馆等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一定能够成为一座史诗性建筑。


中国馆的创意定位———用鼎盛中华表达国力富强


记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一经公布,就得到国际国内建筑界的高度好评。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中国馆的创意定位。


何镜堂:我们是从三方面来进行思考在创作过程里面。


首先,我们从一般人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中国文化丰富,5000年的历史,它有绘画,器皿,很多山水,很多的民间工艺等,就有很多印象,比如绘画,中国山水绘画它是比较讲究写意的,中国的颜色,不管是故宫还是什么,都是偏红的,还有中国的文字,它是有几千年历史的,这也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第二方面,我们从中国的出土文物里面得到灵感。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很多出土文物,如宝鼎、喝酒器皿、家具等里面也得到很多灵感。


第三个方面,我们又从中国城市、中国建筑和中国园林里面得到很多启发。中国的城市是一种九宫九格、经络分明的结构,南北轴线的格局。中国的建筑是一种构架建筑,这又与用石头盖房子的西方不一样。由于石头的受力和木头不一样,所以它的建筑很多都是拱形的,像一座桥那样。而中国的建筑不同,用的是木头做的,它就用梁、柱构架一层层搭建起来,那我们从其中也得到很多的启发。还有中国的具体建筑元素里面,斗拱是最明显的表现中国建筑层层受力的情况。还有中国的园林,它是讲究意境,讲究跟自然的结合,讲究步移景换。所以我们把对中国的印象,对出土文物的印象,还有从城市、建筑、园林这几方面元素里,把它们综合并加以糅合、组合,形成一个概念:中国器。经过设计优化,我们把它最终定位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这就是创意的定位。


中国馆的空间表达———充分体现泱泱大国的国度


记者:中国馆的空间表达非常开阳且层次分明,您能否介绍一下这种空间表达的特点和其深远寓意?


何镜堂:我觉得中国的思想哲理是非常深奥的,它是讲究天人合一,合而不同,讲究和谐,我们把这种思想通过建筑元素运用到建筑里面。中国馆有三个组成部分:国家馆、地方馆及港澳台馆,他们的关系则表现了天地人的关系。中国馆国家馆设计的架空升起,突出及强调了国家馆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把城市的空间引入其中,为人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平台,这就好比一个打开的大门一样,迎来全世界的人都来活动,这是我们当前城市建设里特别强调的让人们有交流交往活动的场所。而地方馆是平面展开,与地完全连接在一起,这是国家馆和地方馆两者之间表现出来的天与地的关系。有句话对它的形容很好:天下粮仓。有天下粮仓,富裕天下百姓的意念。从而把地跟天连接在一起。而地方馆连接的这个13米高的大平台,那本身就是几万平方米活动的大平台,而前面又是一个大的活动广场———城市广场,再加上国家馆九宫格设计的顶层63米的观景平台,这三个平台把两个建筑结合在一起,成为内外两个交流交往的一个大的空间,一种面向世界的,体现中国大度、庄严的国气。而地方馆就体现一种比较亲民的活动场所。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体现中国的泱泱大国的国度,又可以体现面向世界,向老百姓开放的一个场所。


中国馆的标志性意义———建筑当随时代


记者:您一直在倡导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三性在中国馆的设计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何镜堂:这个建筑也是立在黄浦江边,想必将来也是有影响的标志性建筑。我们也做了很多创意方面的尝试。比如我们注意环境节能措施,屋顶我们布置很多太阳能发电的设施,而建筑的造型,中空透光,解决了自然采光及通风问题,使用起来就非常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当然我们还有使用很多新材料新技术。另外,我前面已经谈到,建筑本身中国味比较浓,所有人看了都觉得:这就是中国的。但是其实我们运用了很多现代的手法来表现。所以我们刚才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体现时代的精神,用现代美学的构成手法来处理它的空间,空间是多变的、灵活的。还有这种构建是非常简洁,非常大气的,没有烦琐的处理。还有就是地面的平台,13米高的平台还有国家馆上面的平台,这三个平台就是一种反映现代人生活要求的空间活动场所。所以我们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对时代精神跟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跟现代人的活动要求及现代人的美学要求相结合,从而形成这样一个作品。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