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大体育馆&天坛
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艺术体操比赛的专用场地,从2005年6月30日开始建造,2007年8月竣工。这所坐落在北京工业大学内的奥运比赛场馆,已成为北京“东南区”的一个亮点。当我们站在它的面前,去近距离感受这个场馆时,会想到什么?也许会有不少人认为,这个场馆的建筑外观非常像一架“飞碟”,“飞碟”是一个神秘世界的代言词。从我们刚学会感受世界万物开始,就已开始对探索神秘世界有所向往。而北京的天坛和地坛也是一样,我们的祖先利用这两个祭祀场所分别用来“祭天”和“祭地”。 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的建筑。它始建于1420年,总面积273公顷。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具有独特的风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同时,天坛的所有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据史料记载,1420年,用时14年的“祭天”、“祭地”场所完工,当时名为天地坛。1530年,当时的祭祀习俗将“祭天”和“祭地”分开进行,这样,北京的天坛自此成为古代帝王专门用来“祭天”的祭祀场所,而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并且也将天地坛正式改名为天坛。 在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而在乾隆、光绪帝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10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并且成为天坛的观光景点。 而地坛则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地”的地方,它始建于1530年,当时被称为方泽坛,直到1534年才改名为地坛。整个地坛占地面积37.3公顷,仅为天坛的1/8左右。2006年5月25日,地坛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举行祭地大典的地坛平面为正方形,乍一看去,似乎给人以矮小、简单之感。但是,就在这看似一无所有的表象下面,却隐含着象征、对比、透视效果、视错觉、夸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筑艺术手法。 在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地场所的地坛,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正好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而且,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地坛坛面的石块均为双数。 地坛建筑艺术上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在空间节奏的完美处理上。全坛方形平面的构造,使位于中心的那座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雄伟,这种非凡的气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围建筑物上一切多余的部分,使其以最简单、最精练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净化的环境;其次则是巧妙的空间结构处理手法:两层坛墙被有意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层墙封顶下为1.7米,内墙则只有0.9米,外层比内层高出了将近一倍。两层平台的高度虽然相近,但台阶的高度却不同:上层台宽3.2米,下层台宽3.8米。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还造成了祭拜者一种特殊的心理节奏:当他沿着台阶向祭坛走去时,越向前走,建筑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显得高大,当他最终登上祭坛时,自然会有一种凌空抚云、俯瞰尘世之感。 此外,中国建筑历来重视地面的铺作和道路、台阶的距离远近曲直,目的即是要创作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气氛。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