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馆&老北京胡同
从外形上看,国家体育馆的整体造型有如行云流水般的飘逸,富于动感,而四周竖向分部的钢骨架与大面积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相映衬,犹如一把张开的中国折扇,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文化古都,文化积淀自然很深。想到了折扇,于是脑海中不禁想起儿时这样一个场面,那时都住着平房,邻居热心的大爷要出去买东西,临走时问我家:“带什么东西吗?”那时正好是夏天,奶奶答道:“帮忙带两把扇子吧。”当然这扇子的种类不用说,邻居家的大爷也知道我们要的是大蒲扇而不是折扇。虽然折扇和大蒲扇有着一定的差别,但还是很容易唤起人们对于老北京胡同的那种独特记忆。 北京的胡同可是很有名的,而那些居住在胡同的四合院的人们,更是容易被旁人羡煞。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北京胡同的名字,不外乎这么几个类型:以寺庙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机构命名的,以工地工场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场命名的等等。但是,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过10个。 “胡同儿”的名字叫着很是顺嘴,可是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胡同”这个叫法最早是在元杂曲中出现的。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而在《析津志》中也有“胡通二字本方言”的记载,《宛署杂记》中又进一步提到:胡同本元人语。根据历史,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的汉人是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个民族并不使用同一语言,而色目人中包含民族更多,依此推断,“胡同”一词其实是由蒙古语演化而来。 北京的胡同数量很多,“老北京”这样形容北京胡同的数量:“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即使在如今这个高楼林立的时代,北京的胡同也依旧随处可见。 “岁数”大的胡同有三庙街,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 而西四南大街上的砖塔胡同的名号也已响了700多年。 北京的胡同宽窄不一,相差悬殊。前门的钱市胡同,中间最窄处仅40厘米,说得悬乎点,身材发福的朋友到此都最好绕行。虽然北京的胡同多是直来直去,但也有曲折蜿蜒的。北新桥附近的九道湾胡同就拐了20多个弯,是对方向判断的极大考验。 于是,北京胡同作为北京一大特色,自然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游客,于是在什刹海地区便有了胡同游览专线,旅游者坐着旧式三轮车游览胡同,颇有一番味道。 从另一方面看,国家体育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南部,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折扇”造型则巧妙地连接了与之南北相应的平顶造型“水立方”和单曲面造型的国家会议中心,使得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城市景观达到协调统一,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而北京的胡同也如整个北京城的“绿叶”一样,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都市中,衬托着北京这个文化名城的另一种美丽。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