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需要什么地标?“四忘”兴建高楼
简介:11月18日,广州宣布弃建高度608.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地标建设以及城市整体规划的思索与反省。 中国城市兴建高楼成风 关于城市规划建筑的理念,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上海中 ...
11月18日,广州宣布弃建高度608.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地标建设以及城市整体规划的思索与反省。 中国城市兴建高楼成风 关于城市规划建筑的理念,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上海中共“一大”旧址改造的案例。中共“一大”旧址在上海石库门建筑群里。当时,投资商认为“一大”旧址旁边的其他建筑都应拆除,改建成一片绿地,把旧址烘托出来,就像是纪念碑一样。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中活动,它应该是深藏在一片民宅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时的环境条件。这一意见最终被采纳,使今天“一大”旧址避免成为了一片高楼中的“异物”。 如今,在国内热火朝天的城市改建扩张进程中,能像中共“一大”旧址那样的“幸运儿”恐怕不多,大量蕴含历史的建筑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灰飞烟灭;另一方面,又不知有多少毫无特色的“火柴盒”、“假古董”、“垃圾雕塑”等标志建筑拔地而起。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城市兴起了建造超高建筑的热潮。几个大城市忙于争夺世界第一高楼,就在广州弃建世界第一高楼后仅4天,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又开始冲击这一称号。 兴建超高建筑不但让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也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难以回报、危险系数高于普通建筑、不利于生态与环保等问题,给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上海是泄?诘啬μ齑舐プ罴?械牡胤剑?捎诓豢案呗チ至⒌闹馗海?壳暗孛嬲?悦磕?厘米的速度下沉,而摩天大楼最多的浦东新区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下沉。有专家警告,按此沉降速度,三十多年后,上海有三分之一的地区将会低于海平面,从“上海”变为“下海”。 中国城市地标有“四忘” 中国东南大学客座教授顾孟朝为中国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概括了“四忘”,即“忘了整体、忘了主题、忘了主人、忘了时代”。 国内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四忘”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有四条原因:其一,城市领导好大喜功,纷纷要为自己建立“政绩工程”;其二,开发商单纯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建筑工程的“城市特色”,更谈不上对节能、环保等因素的考虑;其三,建筑师们追求个性的张扬,片面地追求标新立异,忽视了城市建筑与城市个性之间的有机结合;其四,如今普遍存在的一种攀比心理在作祟,听说别的城市有什么,不顾一切要跟着上。关于这一点,发生在浙江的一个案例就很有代表性。有两个城市相距只有18公里,其中一个城市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建造了一个电视塔,另一城市也马上造了一个;一个城市按每天运送2万人的规模造了一个火车站,另一城市则造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火车站,结果每天的客运量只有1000人。总而言之,缺乏理性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建筑的一大顽症。 欧洲把古迹作为城市标志 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过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记者曾走过一些欧洲城市,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有几个很突出的特点。一是反映时代的特色。比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市政厅,代表了20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这座水边建筑由一座塔与一个大厅组成,每年12月10日晚的诺贝尔奖晚宴便在这里举行。市政厅的外墙呈暗红色,外表简洁而朴实,非常符合瑞典人恬淡、自然的性情。作为凝固的艺术,建筑就应该像绘画一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得出它的风格与特点。 二是折射城市的历史。到欧洲旅游的人,往往会听到“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说法。这“庙”指的是教堂。欧洲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教堂,教堂往往是城市的一种标志性建筑,也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比利时西北部的布鲁日,是西欧的一个很有特色的古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造访。高122米的“圣母教堂”,是当地人引以为荣的标志性建筑物,它反映了13世纪小城的繁华与辉煌。尽管后来布鲁日渐渐没落,但保存完好的标志性建筑却风光依旧,日复一日地为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小城的历史。 三是体现城市的个性特色。如挪威的城市建筑就很好地反映了不同城市的个性特色。从位于东部首都奥斯陆到西部海岸城市卑尔根,沿途经过的许多城市,都拥有特色各异的标志性建筑。有的地方以木结构教堂著称,因为那是一座山城,木材蕴藏量很丰富;有的则以鱼鳞式屋顶闻名,因为那里靠海,捕鱼业非常发达。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卑尔根的布吕根码头,岸边排列成行的高瘦木建筑,在挪威其他城市绝对难觅踪迹。 细细归纳,也许还能再总结出几条来,但归根结底有一条,那便是标志性建筑需要体现文化内涵。 城市地标应追求内涵 在历史上,欧洲许多城市在标志性建筑方面也曾经历过从盲目到理性的过程。如伦敦、巴黎、慕尼黑、莫斯科等大城市,二战后都曾在市中心大量拆除大批被战争毁坏或者“式样陈旧”的古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建筑,结果造成新建筑与老城市的风格缺乏协调。例如,莫斯科的“新阿尔巴特街”就被称为“莫斯科的假牙”。 如今,广州弃建世界第一高楼,也可被视为我国建筑业界的一种理性回归。在此之前,也已有一些城市开始注重这种城市文化内涵的塑造。如杭州西湖传统景区的恢复、河坊街的改造、贯穿于“九里松涛”的灵隐路等,都在为再现城市文化内涵、符合城市“身份”而“穿衣戴帽”。应该说,许多城市经过了一番“快餐”式的发展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会有更多的“闲情逸致”来对城市建设进行精雕细琢,开始回归自然,追求内涵,回归传统。 其实,中国古人就一直非常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与当地风土人情的融合。明代学者文震亨曾提出,好的建筑环境能让人进入“三忘”境界,即“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中国城市建筑建筑会令人进入如此境界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