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将为冰灯立法 规范制作标准与队伍
作为哈尔滨最大一宗“文化出口产品”,哈市将专门为冰灯立法,规范其制作标准与制作队伍,以明确“哈尔滨冰灯原产地”。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甚至远至海外,都在邀请哈尔滨人为其制作冰灯景观。在谷歌搜索“哈尔滨冰灯技师”,0.25秒内会蹦出13200多个链接,第一个是“中国·张北冰雪旅游艺术节”,来自哈尔滨的60多名冰灯雕刻技师正在河北张家口市为它紧张忙碌;第二个是“已举办六届的西宁人民公园冰灯艺术游园会已经形成中国西部的独特冰雪艺术品牌”,第七届将于今年1月20日开幕,眼下70名哈尔滨冰灯技师正为西宁市民“雕龙刻凤”亮绝技。 无疑,“原产地哈尔滨”的冰灯,已成为我市面向世界的最大一宗“文化出口产品”。但记者了解到,我市既没有对冰灯制作企业和施工人员进行资质认定的体系,也缺少对冰灯制作企业的扶持、规范和管理。为此,我市拟出台地方法规,以保护“哈尔滨冰灯”这个事实上的“世界品牌”。换言之,将来世界上每一盏冠名“哈尔滨冰灯”的冰灯,都必须打上经过严格认证的“条形码”。 我市最早的冰灯游园会创办于1963年,当时摆出的冰灯都是普通市民的杰作,光源主要是蜡烛。从现代商业角度来看,把晶莹剔透的冰与现代光电效果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创意。正因如此,冰灯每年为哈尔滨带来数以百万计游客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哈尔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据市外办的资料显示,“哈尔滨冰灯”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展览过。曾与我市合作制作冰灯的日本长野县,多次请求我市为其制作的冰灯颁发“哈尔滨冰灯”认证;美国芝加哥市议长希望与我市合作在芝加哥建冰雪雕刻艺术馆;加拿大埃德蒙顿市今年初邀请我市冰雕技师赴该市,帮助其完成“怀特冰节”大型冰雪景观;国际地理频道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合作拍摄的反映我市冰雪节的专题片《走进“冰雪拉斯维加斯”》在100多个国家播放…… 王建华,我市一位冰雪老艺人,曾于1987年至1991年连续4年获得哈尔滨冰雕比赛第一名,现在他的职业是冰灯及冰雪景观制作师,经常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制作冰灯。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国奥兰多市一家五星级酒店搞的室内冰灯,这家酒店每年都请哈尔滨冰灯技师去制作冰灯,所用人工和工期是普通冰灯的一倍,质量要求相应也非常高,冰建筑的每一步阶梯高度都有严格标准,酒店方告诉王建华,这个高度是美国人适应的楼梯台阶高度,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施工,一旦游客在楼梯上滑倒,就可能状告酒店。美国奥兰多的冰灯冰景是王建华制作过的最精致工程。 王建华说,广州、深圳等一些南方大城市搞室内冰灯已有10多年了,都是哈尔滨的冰灯技师制作的。由于市场很火,以至于一些“小地方”都开始搞室内冰灯,今年王建华就在江西瑞金搞了一组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室内冰灯展。 据市冰灯办主任王旭海介绍,近年随着冰雪产业发展,冰灯技师也不仅仅出自哈尔滨了,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地也有一些人学会了制作冰灯。但作为“冰灯原产地”的哈尔滨,它在冰灯制作领域的主体地位仍难以撼动。 与井喷式发展的冰雪产业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冰灯制作行业的规范,几乎是一片空白。 据市冰灯办统计,我市从事冰灯及冰雪景观制作的公司有40家。黑龙江鸿腾达冰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我市为数不多的专业从事冰灯和冰雪景观设计制作企业之一,董事长杨宝权为记者播放了一段中央电视台新闻,2010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办亚冬会期间,组委会邀请鸿腾达公司为其制作整个亚冬会比赛场地内的冰灯和冰雪景观,在阿斯塔纳采访亚冬会的中央电视台采访了鸿腾达公司的冰灯技师。 杨宝权告诉记者,由于冰灯及冰雪景观制作行业没有实行资质管理,企业大都以园林设计、装饰装潢等“不相干”资质“跨过门槛”,进入冰灯及冰雪景观制作行业。 据冰雪老艺人王建华讲,对于外地和国外市场来讲,主办单位一般都会把冰灯及冰雪景观的设计、制作完全交给一个施工队伍,质量监控几乎没有,由于个别施工队伍水平较低,导致制作失败的案例也不少。搞室内冰灯时间比较长的地方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尽量聘请“好队伍”,但这仅仅是凭经验,“验资”标准无从谈起。另外,冰灯及冰雪景观制作的成本也缺乏标准。1000平方米的室内冰灯展,王建华带领10个人,包括8个冰灯和冰建筑施工工人,一个冰雕师,一个电工,两周之内就能完成。能够计量的成本就是这些人员的吃住和人工费,而设计成本、景观效果维护成本、安全拆除成本等都没被考虑。这导致目前冰灯制作行业的价格恶性竞争严重,技术含量较高的冰灯制作并未体现出应有价值。 据介绍,从事冰灯和冰雪景观制作的人员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缺少专业培训。冰雕师一般由工艺美术师或者雕刻师担任,冰灯制作工人大都是木匠和瓦匠转行而来。近年也有一些农民工加入到这个行业中。 每年冰雪节前,都有我市某些冰雪游乐园来找杨宝权,要求制作冰灯和冰雪景观,但他几乎没接过。在他看来,近年来,我市冰灯制作的趋势是规模宏大,但制作相对粗糙,“随便找个工人拎个铲子就能干”,对业内人士来说,缺少技术含量。 人才外流也正在影响我市冰灯制作的质量。据市冰灯办设计室主任侯卫东介绍,2011年是兔年,冰雪节期间全市大街小巷制作了大约5000个以兔子为主题的冰雪景观,其中90%都不合格,“甚至认不出是兔子”。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冰灯主管部门须对全市冰雕雪塑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另一方面也须加强冰灯制作企业的管理和人才培训。 全国各地都举办冰灯展,会不会动摇哈尔滨的“冰雪产业中心”地位?市冰灯办主任王旭海告诉记者,南方地区和国外搞室内冰灯展,展出面积一般在1000到2000平方米,持续时间也不长,构不成对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威胁,反能起到宣传推介“哈尔滨冰灯”的效果。不过,目前很多地方搞室内冰灯展都打着“哈尔滨冰灯”的旗号,我市亟需保护“哈尔滨冰灯”这一珍贵品牌。 据了解,今年我市确定市城管局为全市冰灯制作的主管部门。市城管局之前也承担冰灯制作管理部分任务,已对拟出台的《哈尔滨市冰雪艺术管理(暂行)办法》多年调研,拟定了初稿,目前该《办法》已上报市政府法制办。 据市冰灯办副主任付杰介绍,推动《哈尔滨市冰雪艺术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的同时,市冰灯办正在拟定《冰灯建筑规程》和《冰雪行业管理作业标准》。这两部规范将对冰灯及其他冰雪景观的制作工艺和流程进行非常细致的规定,将成为指导全国乃至世界冰灯及其他冰雪景观制作的行业标准,对于推动我市冰雪产业从提供基础服务、提供设计与技术,向提供行业规则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办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哈尔滨冰灯”作为“一个品牌”管理,今后凡以“哈尔滨冰灯”名义进行的室内冰灯展,其设计方案均须报哈尔滨市冰灯办审批。 根据《办法》,我市将对冰灯及冰雪景观制作公司进行资质管理,根据不同公司的设计、施工水平不同区分资质,达不到最低要求的冰雪景观制作企业将被清出市场。制作冰灯和冰雪景观的人员也须职业资格认定。 对冰灯制作企业进行专业资质管理,作为企业代表的杨宝权非常赞成。他表示,现在专业从事冰灯和冰雪景观制作的企业确实缺乏资质认定,施行资质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将是好事。他建议,对于不同资质的企业应对其从事冰灯和冰雪景观范围进行限定,譬如有较高资质的企业可承接国际项目,资质较低的只能承接国内项目。 杨宝权认为,《办法》毕竟是一部地方性法规,对于外地,乃至国外城市的冰灯和冰雪景观制作的招、投标,没有任何约束力。如果一味严格管理也可能导致一些冰灯和冰雪景观制作企业为了逃避管理而迁出哈尔滨。所以加强管理的同时,我市也应加强对冰灯制作企业的保护和扶持,推出一些譬如延请哈尔滨企业制作冰灯允许使用“哈尔滨冰灯”品牌、帮助企业进行工人培训和提高冰灯制作工艺水平、建立公正权威的评价体系等措施,真正形成掌握在哈尔滨企业手中的冰灯及冰雪景观制作核心技术,在推动传统冰灯艺术发扬光大的同时,保护好哈尔滨这最大一宗“文化出口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