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征集为汶川地震遇难者建纪念碑方案
延伸专题: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历史上的大地震回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是我们亲人的灾难日。 2008年5月20日16时整,四川省因地震遇难人数为39577人。这些遇难者,曾经也许是那个传出琅琅读书声的学校学生,也许是早晨为孩子送上热牛奶的母亲……而这些鲜活的生命,在此刻化为了冷冰冰的数字! 为纪念所有地震中的死难者,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很多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倡议,在地震救援工作结束后,应在震区择地建一座“汶川5·12大地震死难者纪念碑”,在碑上镌刻上碑文和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以缅怀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让我们在灾难中坚强面对,在悲痛中相扶前行,因为我们是压不垮的民族! 缅怀逝者 “纪念碑的设立不仅能传达对不幸遇难者的哀思和思念,还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经历灾难后的成长。”汶川地震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邱国盛一直和学院里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历史上地震灾害大事记进行着梳理,查看地震灾害是否有历史可循,了解当时古代人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毁灭性突发事件的。但他遗憾地发现古人对于自然灾害的记录甚少。邱国盛说,清代在银川发生的地震几乎将整座城市踏平,以至于现在银川城的古迹大多都是乾隆后遗留下的。“没有标志性的建筑,没有专门的纪念展馆,熟知这段历史的大多都是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老百姓的知晓率几乎是空白。”“5·12”汶川地震灾害不幸地降临在我们身上,灾后设立纪念碑可以体现当代民本思想,让后人铭记历史。邱国盛说,纪念碑等历史性标志建筑不仅是对遇难者纪念,也是对国家民族成长历史的再思考。“纪念碑可以帮助大家不要忘记可能忘却的苦难;通过各种展品,能让后人了解历史、记住历史。这样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最不可被打败的,通过这次地震,外界已看到了一个更加坚强更加成熟的民族和国家。” 意义深远 “建地震纪念碑不是简单地博得同情,而应是对灾害的反思。”作为成都市政协常委,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担当副院长职务的陆华表示,对于汶川地震后设立地震纪念碑,不仅仅是对一桩重要历史事件的总结、记录,更应该是一种防范自然灾害的宣传。 在她看来,纪念碑展示的内涵应该凸显出警醒作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害,我们是怎么应对的,面对大自然的劫难,我们体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这场特殊战争中涌现出哪些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包括对应对措施的反思等……都可以是纪念碑碑文的重要内容。”陆华告诉记者,纪念碑除纪念灾区群众外,还应该将对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做出贡献的志愿者、解放军进行单独的记录。“展示他们救灾场景的照片,通过影像资料回放当时感人的场面。这是一种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