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景观 查看内容

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

2008-3-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58| 评论: 0

摘要: 哈尔滨市保存最完整的"中华 巴洛克 "建筑群,坐落在道外区,它南起南勋街,北至靖宇街的南二、三道街,在长350余米的南二道街两侧有39栋建筑,多是一层为商服、二层为住宅的砖木结构楼房。   这些建筑体现出西 ...
哈尔滨市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坐落在道外区,它南起南勋街,北至靖宇街的南二、三道街,在长350余米的南二道街两侧有39栋建筑,多是一层为商服、二层为住宅的砖木结构楼房。

  这些建筑体现出西方建筑史上的巴洛克风格,窗户比例推敲得非常好,设计手法也是欧式的,但庭院的内部空间却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形式,而且是双层四合院,就是人们所说的"圈楼"。有天桥、天井、回廊,每一个院落的外墙高,单面坡,体现了中国民居的民俗特点:肥水不流外人田。每座房屋的使用功能不同,有的是杂货店,有的是丝绸庄,有的是烟草店、有的是浴池……靖宇南二道街南侧19号大院,原来是一个丝绸庄,叫"仁和永",是烟台"仁和永"丝绸庄设在哈尔滨的分号,主要经营布匹丝绸,兼做西装向外地批发,生意非常兴隆。它的建筑面积为1 396.63平方米,有4栋砖木结构的建筑,始建于20世纪10~20年代。至今保存完整。据记载,"仁和永"丝绸庄大院临南二道街的房屋,南半部分租给了一家鞋铺,北半部租给了一家帽子铺,临南三道街的房屋,一层是"仁和永"的营业厅,二层是仓库。大院南侧房屋,一层中间部分是粮库,其余部分是店伙计宿舍。现在还保留有"仁和永"绸缎庄十几封营业时期的繁体字信件,其中有开业时阿城、山东省黄县等地发来的贺信,买卖往来的账目、名片,有子女问候父母的家信,有一张发黄的"仁和永"老板的照片。

  这些建筑大都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而且是砖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外墙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以及人为的破坏,有的墙体已经裂缝,局部塌陷。为了保护这些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式建筑珍品,重现老街风采,恢复"中华巴洛克"建筑原有风貌,再现建筑史上这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挖掘深埋多年的"宝藏",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对这里进行全面修缮,并恢复老字号,实施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工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按照保护原则,对这片建筑进行"整旧复原"。一是修旧如旧,从整体上保护南二、三道街的传统风貌,再现南二道街历史风采,尽可能恢复和保护风貌区独特的环境风貌和传统建筑风格;二是合理更新,在保证风貌建筑外观不变的前提下,对19号院建筑的内部设施进行改造,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三是完善设施,增加和完善市政设施,改善街坊内人居环境质量;四是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规划设计人员经过多次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确定了保护规划内容,施工人员坚持高标准、高速度、高质量,经过精心维修、改造,目前,一期整治工程已经完工,修缮后的保护街区基础设施完善,建筑风格独特。打磨、粉刷的清水砖墙与街道共同构成灰色的主调,18盏低垂的喇叭花形的红色街灯悄立一旁,窗框架一律刷成红色。灰色和红色的色彩反差,在古老的传统氛围中突出了时代的特色。"中华巴洛克"保护街区的优美环境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中华巴洛克"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哈尔滨殖民时期的道外区是中国居民集居地,在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中,生活在这里的中国劳动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风格融汇在民族传统之中,创造了非常有价值的"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