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幸福轨道项目

温州轨道交通项目--“幸福轨道”公开向民间募资15亿元并保证6%的年收益率。开启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向民间资金大力度开放的先河。 S1线是温州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中最重要的一条主干线。根据融资方案,S1线增资扩股第一期于去年12月12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募资,计划募集15万股,募集资额15亿元。个人认购数量不低于1股,即认购金额不低于1万元;企业认购数量不低于2000股,即认购金额不低于2000万元。股份认购采用货币资金认购方式,上不封顶,固定收益,每年一付,税后年收益率为6%。 据一位出资30万元购买了30份“股权”的“入伙”者认为,这是一个利好温州民众的项目,有政府担保,无风险,收益率也比银行存款利率高。《温州幸福轨道投资管理服务中心(普通合伙)投资人认购书》显示,认购的“股权”一年内不得转让,满一年可通过温州股权运行中心转让。公开消息显示,在认购者中,中老年人占60%以上。认购首日吸引了大批市民,当天即办理254笔,募集资金高达5829万元。 与市民的热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等机构无一参与。尽管如此,原定今年4月30日结束的第一期15亿元募资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 至于融资过程的具体操作,据该项目核心人士透露,先由部分自然人出资注册成立若干个投资管理类企业,依次以“幸福轨道普通合伙制企业1号”、“幸福轨道普通合伙制企业2号”、“幸福轨道普通合伙制企业3号”等命名。“这么做是为了规避《公司法》对股份公司股东不得超过200个的规定。”该人士称,合伙企业算一名股东,而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数量不受限制。 这意味着,个人资金并不是直接进入S1线,而是采取温州人擅长的民间组团投资方式,资金先集中到温州幸福轨道投资管理服务中心(简称“幸福投资”),再由幸福投资入股温州幸福轨道交通公司(简称“幸福轨道”). 根据募集说明书,S1线总投资额为175.76亿元,项目资本金为87.88亿元,占总投资额的50%,幸福轨道是投融资平台和项目法人,总股本为87.88万股,每股1万元,募资87.88亿元。温州铁投作为幸福轨道的控股人和发起人认购50%,余下50%即43.94亿元向社会融资。 “第一期募资15亿元,其余近30亿元将陆续向社会募资。”温州铁投相关人士称,S1线开工后,前期资金由地方财政支付。其后,幸福轨道将增资扩股,吸纳来自民间的股本资金。为保障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安全,温州市财政建立了10亿元的专项偿付准备金。 随着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的持续推进,政府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为市民手中的万元级资本提供了一个出路。 温州这一项目的底气何在?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民间资本而言,这一项目是否会成为一种范例? 温州政府相关人士坦承,地方财政难以承担高达90多亿元的资本金要求,于是采取了股权融资的方式。今年2月,温州市政府向各级相关部门下发文件,成立由副市长陈浩担任组长的温州市域铁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启动1线的招投标。工商注册资料显示,成立于2011年4月14日的温州铁投由温州市政府财政全额投资,注册资本20亿元。幸福轨道的股东包括温州铁投、瓯海区政府、鹿城区政府、龙湾区政府、企业、投资公司和自然人等。 一位长期研究轨道交通建设及融资的专家表示,温州的这种创新模式的确是值得肯定的探索,但必须关注在这一创新过程中现金流的来源。按照国际经验,轨道交通的票款收入很难覆盖整个运营投资的现金流,必须借助土地收入及未来的土地增值。他认为,温州“幸福轨道”开发模式是香港地铁的TOD(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开发)开发模式的演变和仿效。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具有较明显的准公共产品特征,运营初期普遍收益不足以弥补运营成本,多数线路存在亏损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债务性融资,借款银行或债券投资者的确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保证或信用保证。为了有效地保证债务性融资的数量、期限、结构和成本,地方政府应在融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多位法律界人士认为,从返还本金、固定收益角度分析,温州“幸福轨道”募资计划更像是借贷,其采取的形式不过是以公众入伙合伙企业后后者再以股东身份投入具体项目公司。如果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特别批准,存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嫌。 上海市某政府官员表示:温州的尝试可能在法律层面还需要更多的论证,在资金保障方面需要更多的细化政策并落到纸面上。“总之,我们这里不会轻易采取这种融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