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以粤东西北为发力点
11月20日,广晟公司50楼的会议室里传来阵阵掌声,由揭阳市政府、广晟公司和中德金属集团三方共同参与的中德金属生态城系列项目正式签约。将颇具实力的广晟公司引入中德金属生态城,意味着这个当地最重要的产城融合项目在资金实力、海外招商等方面得到了切实的壮大。 中德金属生态城正是广东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探索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有益探索。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来,一个个新区新城的初现雏形,都在谱写着“区域协调、城乡一体、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南粤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曲。 新局 加快粤东西北扩容提质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30多年来,广东城镇化发展突飞猛进,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6.3%提高到2012年底的67.4%,基本形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粤东城镇群、粤西城镇群、粤北城镇群培育区相互协调、梯度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不过,广东城镇化发展虽然成绩可喜,但也存在着省内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相较于全省平均城镇化率67.4%,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更高达83.84%,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显然,粤东西北拖了全省的“后腿”。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并以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新的发力点。 7月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将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作为加快粤东西北发展的三大抓手之一,提出要做大做强粤东西北的地级市中心城区,将中心城区打造成有效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在省住建厅的牵头下,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战略已谋定。《关于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实施方案》即将出台。 目标 让产业与人口同步聚集 所谓“扩容提质”,总的来说就是要实现城区发展空间有序拓展,空间结构更加优化。“扩容”不仅包括城区空间的拓展,还包括人口的聚集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提质”指的是提高发展质量,包括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生保障、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发展理念和管理创新等。这些理念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谋而合。 以中德金属生态城为例,其位于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据揭东区区长陈家鹏介绍,项目到2020年全部建成,预计年创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创造税收50亿元。 新型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生态城本身将可提供50万个就业岗位,将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和外来务工人员。 实际上,不仅是中德金属生态城,一年来,清远市的清新县、揭阳市的揭东县、潮州市的潮安县、梅州市的梅县陆续撤县设区,韶关芙蓉新区、潮州潮安新区、清远燕湖新区、茂名滨海新区、湛江海东新区等一个个新区新城峥嵘初现,在它们的规划建设中,区域协调、城乡一体、集约高效、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等理念始终贯穿,令人印象深刻。 突破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广东也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和实现形式,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年初,一份“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建设美丽宜居珠海”的合作框架协议悄然签订,珠海斗门镇被确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斗门的试点有望成为我省城乡一体化的示范标杆,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将展开的诸项重大改革,广东也先行先试积极探索。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等改革,其基础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物权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产权明晰。一年来,广东高度重视这项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最新数据显示,广东共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140万多宗,发证率达到99.5%,占全国已发证总数的1/5强。此外全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发证率也完成了96.6%和94%。 而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广东也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如东莞就开始了全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亮点 全省规划新增“碳规” 从过去30多年的发展来看,在城镇化发展中,广东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在新一轮城镇化中,广东坚持低碳城镇建设与生态城镇建设相融合,确保开发建设落实“绿色、智慧、集约、包容、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一个广受关注的例子就是广东绿道网。从珠三角开始建设并向全省延伸的广东绿道网,截至今年8月已累计建成绿道8746公里,包括3285公里省立绿道和5461公里城市绿道。形成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共赢效果,荣获联合国人居署“2012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球百佳称号,更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细节”。 提升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念从广东绿道网,开始向更广范的范围延伸。上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全省范围内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工作。通过划定生态控制线,我省将明确划定生态“红线”,坚守生态屏障,严控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 目前,广东还在积极筹划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示范省,目前正积极做好省部合作签约的筹备工作。笔者提前从省住建厅获悉,广东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示范省的一大亮点,是在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这“三规”的基础上,增加“碳规”——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工作。低碳、绿色的理念将在规划之初就融入到城乡建设的血液当中,从而决定一个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制高点。 专家观点 规避粗放发展 依靠市场调控 新型城镇化首先要厘清与以往的城镇化的区别。记者就此采访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和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 王芃: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的“新”,一是在城市内部,更加重视经济因素以外的人的因素、社会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综合因素的发展;另外就是区域的概念,超越单个城市、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建立新的充满活力、合作共赢的都市区空间关系。 马向明:新型城镇化的新,是相对于“老”而言的。对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来说,主要指过去的发展模式消耗大量资源,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且粗暴地忽视了发展过程中的“人”。新的城镇化要避免这些问题。 李迅:将来粤东西北的竞争力除了资本要素、人力要素外,还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环境,只要山清水秀就不用着急。环境搞得很好,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话,这个地方的发展就有别于我们过去走的粗放式道路。 如何助力区域发展? 王芃:我将之分为3个层次:一是将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与全省的经济规划进行均衡;二是要求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要与周边省份、泛珠三角地区共同协作发展;三要特别重视构建完整的城镇化体系,充分注重县城、部分中心镇对城镇化的承载作用。 马向明:区域协调发展要与整个大环境和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相结合,不仅仅靠政府的单方面规划,更重要的是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政府不能强硬地规定,应该依据市场的自发调控,让企业自己进行判断,这个过程是一个政府与企业进行互动的过程,当然前提是必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李迅:新区发展是我们国家近30年来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也是这样做的,通过新区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新区起到发展引擎、增长集合的作用。新区发展同样也能带动老城的发展,通过新区发展带动老城的改造,这是相辅相成的,也是我们国家这些年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个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