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049世界城市未来发展路线公布
未来36年,武汉啥模样?今日,武汉市召开《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专题研讨会,勾勒、描绘武汉未来美好图景,在全球视野中找寻未来武汉的位置。 目标:第三层级世界城市 《武汉2049》提出,36年后的武汉,是更具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目前,世界城市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世界城市指的是在全球具有顶级影响力的城市,也是公认的全球经济、金融、文化中心,包括纽约、伦敦和东京。 第二层级的世界城市是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次级世界城市,通常是重要国家的首都或经济中心,具有重要的全球影响力,包括巴黎、新加坡、香港、洛杉矶、法兰克福、悉尼等。我国的北京、上海正处于或争取成为这个层级的成员。 第三层级的世界城市通常在洲际有一定影响,是区域的重要文化中心,如罗马、哥本哈根、芝加哥、大阪、温哥华、米兰、多伦多、旧金山、慕尼黑、孟买、新德里等。 据预测,205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可以判断届时中国将有多个核心城市位列世界城市体系,作为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和期盼中的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大有希望成为世界城市。 当然,武汉距离世界城市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武汉2049》提出武汉的世界城市目标是分层级、分阶段和分功能的。 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武汉瞄准第三层级,聚焦于亚太地区,是亚太地区的国际门户城市。 在时间上,武汉实现世界城市的目标要在2030年之后开始培育。 三大步 迈向世界级 基于武汉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未来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武汉世界城市目标不是一步到位。《武汉2049》提出武汉从区域中心到国家中心、再到培育世界城市的“三步走”路线图。 第一阶段 国家中心城市成长阶段 到2020年之前,重点打造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主要在中心城和“1+8”都市圈,产业表现是工业加速与服务强化。 这一阶段,武汉的世界城市核心职能是现代物流、贸易、高端制造等高端生产相关职能,其次为创新、国内交通门户等职能。 第二阶段 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 2030年之前,武汉影响范围从“1+8”都市圈扩展到中三角,产业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向区域转移。 这一时期,武汉的职能重心向技术创新、区域金融中心、亚太总部集聚、亚太交通门户等核心生产服务职能转变,同时兼顾贸易、现代物流与高端制造功能的整体提升。 第三阶段 世界城市培育阶段 2049年之前,武汉影响范围开始从中三角扩展到更广泛区域,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消费服务为主导的产业表现。 武汉的核心职能开始朝向更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核心职能在于文化集聚度、国际交通门户、国际企业总部以及金融创新等。 产业演变—第三产业成经济增长核心动力 纵观国际大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在经历了工业化阶段之后,工业化的中后期都会出现一段时期的二、三产业比重相似的交织阶段,武汉当前正处于这一产业交织期。此时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决定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与方向。《武汉2049》规划,分析了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产业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再工业化模式:以合肥、长沙、郑州等城市为代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是工业超过第三产业,二、三产业平行发展一段时期后,工业再一次反超,继续保持工业基地的作用。 第二种是国家中心城市模式:以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为代表。第三产业超过工业以后,就出现第三产业持续增长的局面,产业结构更加倾向于向服务业转型,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武汉2049》规划为武汉长远发展选择了第二种模式—国家中心城市模式。 水资源中国第一 武汉被称为“百湖之市”、一城山水半城山,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1/4,居全国大城市之首,在国内所有大城市中独一无二。 然而,1950年到2010年的60年间,武汉水域面积减少了近一半。近20年时间,武汉主城区有17个湖泊被填占。《武汉2049》明确指出,在新一轮的武汉发展中,确立相对稳定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首当其冲。 规划提出,武汉发展必须有生态底线,1/5的武汉土地应作为生态底线保护区,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与建设。 围绕武汉山水特色,规划提出建设武汉生态蓝绿网络。其中,“蓝网”是通过河湖连通,打造“四横七纵”的11条蓝色水道,包括汉江-东湖-严西湖-严东湖连通河道,后官湖-南太子湖-黄家湖-汤逊湖连通河道,官莲湖-鲁湖-斧头湖连通河道,府河-东湖-汤逊湖-鲁湖连通河道,金银湖-后官湖-沉湖连通河道等。 “绿网”是通过串绿入城,打造“六横五纵”的11条郊野绿道,规划建设50座郊野公园,在城区规划24个城市生态公园。 到2049年,武汉人可以在15分钟内骑行到一座美丽的湖泊旁边,可以步行10分钟达到绿色公园,感受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特有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