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轨道交通“三线二段”年底通车
至今年底,上海轨道交通“三线二段”将通车,即6、8、9号线和1号线北北延伸段、4号线修复段。据悉,届时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230公里,日均可承担客运量380万人次,占公交客运量26%左右。 即将通车的轨道交通有何新特点、新亮点?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关人士今天向大家作了介绍。该研究院是我国软土隧道和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设计最具实力的设计单位,参与了上海已建的、在建的所有13条轨道交通线的设计研究工作。在“三线二段”中,他们承担了“二线二段”的总体设计及9号线的部分设计。 8号线数个“第一” 年底通车的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工程,线路总长22公里。这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一条纵贯中心城区的南北线,也是第一条进入世博园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线。从人性化出发,8号线的每个车站的站台层均设有公共厕所,包括残疾人厕位。这在上海轨道交通线中尚属首次。 而在设计建设中,8号线也创造了数个“第一”。 首次采用双圆盾构。两条隧道“合二为一”,既减少了工程量,又可缩短施工周期。车站盾构工作井的宽度从21.4米减小到14.4米,两条隧道之间的间距缩短,方便逃生通道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区间隧道的抗灾、救灾能力,同时也节约了地下空间,增加了线路定线的自由度。此外,双圆盾构隧道也为采用侧式站台车站创造了条件。 首次采用无线移动闭塞信号ATC系统和门禁系统。前者瞄准了世界轨道交通信号发展的新技术,在上海轨道交通网中建立起了信号的互联互通,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后者为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模式,设中央管理级、车站管理级和现场设备三层网络,各门禁卡由中央管理工作站负责统一管理,提高了智能化管理能力及运营管理水平。 首次采用冷却塔移入地下和大数量超低敞口风井。人民广场是上海的心脏地带,同时又是1、2、8三线换乘站。这里共有13座冷却塔,而且三线车站要有24座风井,一般风井高度为20米左右,这些均大大影响人民广场的景观。为此,设计方在国内轨道交通建设中,首次将冷却塔全部移入地下,同时采用超低敞口风井,高度仅为1米,分散于绿化丛中,满足了人民广场的景观需求。 在8、10两线地下十字换乘的四平路车站,首创换乘车站与下立交同步实施。 6号线换乘方便 6号线是上海一条服务于浦东区域、纵贯南北的快速轨道交通轻轨线,可与11条轨道交通线换乘,全长33.1公里。该线的9座高架车站采用了整体性能较好的"建桥合一"的结构形式,顶部首次采用轻型的膜结构材料,造型宛如一朵朵徐徐绽放的白玉兰花。而位于张杨路主干道绿化带下的7座地下一层浅埋车站,则首次采用车轨区上方顶板开孔的结构形式,不仅将地面阳光引入地下车站,大大提高了地下车站的空间效果,还解决了地下空间列车运行通风换气的问题,保证了地下区间的空气质量,节省大量的电能。 6号线另一特点是换乘方便。如四线换乘的世纪大道站,设计中采用"丰"字型车站结构,虽然增加了施工难度,但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换乘距离。同时,首次在车站内部设置了敞开式的乘客服务中心。 停车场解无车之忧 1号线北北延伸段为1号线增加了4.23公里的运营线路,包括三个车站和一个停车场。其中,富锦路停车场占地约34公顷,可同时停放45列8节编组列车,并能满足6列车同时开展定修等检修作业条件。运用检修库长414米、宽163.6米,号称"亚洲最大车库"。 据悉,该停车场的建成使用,将解决上海市轨道交通长期以来"有线无车,有车无场"的局面,从而有效缓解轨道交通1号线日益严重的拥挤现象。以后,1号线北端的上海火车站至共富新村站的,高峰时段发车可望从9分钟缩短至6分钟,大大减轻了运营压力。 富锦路停车场还设计有地下回转线,为土地综合利用、发挥土地开发价值创造条件。停车场还首次将太阳能光伏技术应用于场区照明,全场在材料库和综合楼顶设置若干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白天蓄能、晚上发电,有效降低运营能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