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刘玉龙:谆谆善诱话建筑

2011-8-1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04| 评论: 0

简介:建筑不是讲究顿悟的,而是讲究渐悟、经验的积累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基本功的训练不是眼前一时就能见成效的 刘玉龙的办公室简单朴素,最多的就是书籍和设计作品的效果图。 刘玉龙 先生在同济大学完成了本 ...

建筑不是讲究顿悟的,而是讲究渐悟、经验的积累“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基本功的训练不是眼前一时就能见成效的……

刘玉龙的办公室简单朴素,最多的就是书籍和设计作品的效果图。刘玉龙先生在同济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在职攻读了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师从关肇邺院士。他目前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现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持了多个大型项目。92届是第一批改为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也是第一届有了实习的教学安排。先生就是由于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表现极为出色,毕业后有机会继续留在这边工作的。

刘玉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先生对于新入学的同学们建议之一是培养技能,要打好基本功,多花一些时间在学习上。同济的传统很强调技术的支持,老一辈的黄作燊、冯纪忠等教授尤其重视这点,这与同济的包豪斯现代主义思想离不开。建筑不是讲究顿悟的,而是讲究渐悟、经验的积累“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基本功的训练不是眼前一时就能见成效的,比如画钢笔画,画上一百张,总会有收获的,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建筑师的素养。同济的学生脑筋比较灵活,兴趣广泛,发展全面,但是往往浅尝辄止,无法踏下心来深入研究一些问题。这可能与地处上海这个以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见长的城市有关,吸收甚多,流行的兴奋点也很多,但比较容易浮于表面。真正学到本领确是要坐得住,不要被表面的流行文化所左右。大多数建筑师都不是天才,他们的成功之路就是靠经验、技术以及技艺的积累。刚开始做设计时,可能接触到了很多种风格,有人喜欢文丘里、迈克尔•格雷夫斯,有人喜欢贝聿铭,这中间是有很多条路的,而很多大师是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迈耶,猛一看他做的房子都是一种类型的。SOM、密斯等又是关注细部处理的。现在一些房子,空间上非常简单,就像办公楼的大空间,重点研究的就在于百叶、幕墙的构造、连接、热工性能等方面,同样能做得很好,为行业作出贡献。也许有的同学初学时看到了各门各派的武功路数,在其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了。建筑思想上会受人影响,具体手法是自己选择和创造的。

之二是提高修养,需要多看看和艺术,技术相关联的书,现在市场上新出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在闲暇时值得静下心来阅读。比如阅读理论书籍,是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日子久了,对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渐渐产生影响。会看才会有观点和倾向性,有了自己的特点才不至于做大师的学徒。先生举例说,赖特的别墅作品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灯都是定做的,在先生与关肇邺院士合作的一项汉代博物馆设计中,采用了汉代形制的灯作为馆外的路灯,再将尺寸缩小后的灯置于室内,使得室内外在细部上有了某种关联,有心人见了定然会心一笑。这种想法的源头是赖特,而他们恰如其分地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更添东方神韵。

刘玉龙设计作品

对于快要毕业的同学们,先生的建议是可能的话继续读研究生,因为在现今的社会还是比较看重学历的。而且能够在学校静下心来读书是很可贵的机会。本科的起点今天看来不是很高,将来工作上可能有压力,当然这也视各人对自己的要求以及人生目标而定。当时他没有留校任教,也没有读研究生,直接到了工作单位,在单位里他感到了学位的压力很大,就在清华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师从关肇业院士,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果找工作的话主要是看个人的爱好和能力。最好是找比较大型的国营设计院,因为我们在学校所受的本科教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需要在刚开始工作时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尤其是施工图方面的系统全面训练,在大的设计院里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培养机会,而在很多事务所里,也许连续几年都忙着做方案投标,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有所欠缺。如果条件许可,出国学习能开阔眼界见多识广可能会有很好的前景,就目前情况来看,留在国外发展的可能性不大,容易改行另谋生路。出国的成本与回报之间的平衡关系也是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先生曾经在同济担任了多年的团学联主席,学院党委委员,后一项职务极少由学生担任,在他之后就没有再出现过了。他是个热心的活动组织者,从前的红楼门厅就是他们组织活动,办舞会和咖啡厅的地方,这个门厅是先生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功能明确,流线分明,正对的小竹林更添幽静,先生至今还赞不绝口。他提到教学楼的基本设计理念就是创造安静、使人放松、提供交流场所。红楼在这几方面都做得很出色,从谈话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他对红楼的感情非常深厚。

刘玉龙设计作品

谈到这里,还有一些趣事,他们入学时红楼刚刚建成,他们成了首批使用者。当时的红楼由于经费问题并没有贴面砖,是水泥抹面的。所以红楼建成之初其实是“灰楼”。当时的学院学习了哈佛大学建筑系馆的设计方式,没有现在教室之间的分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使用一个通长的大教室,设计的初衷便于年级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但是管理上发生了很多问题,只得用隔墙把大家分开,这才有了现在的小教室。

先生提到当时教他们的班主任是周健老师,恰好他也教过我们的建筑光学和构造课,留给我们的印象同样非常深刻。现在教我们室内课的陈易老师是他的师兄,还有伍江老师教他们建筑历史。因为做团学联的工作他和鲍慧兰、俞李妹等老师都非常熟悉。

那时的学习生活也很紧张,赶图同样有熬夜的痛苦经历,通宵教室在文远楼129,有个同学夜里四点画线条练习,用鸭嘴笔一笔一划的画了一条点划线,画完以后才发觉应该画的是一条直线。这也说明,熬夜和效率之间应该寻求一种平衡。先生还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解了鸭嘴笔的工作原理:调整笔尖的距离,从上方注入墨水,若用笔头直接蘸墨汁就要用纸吸干方可使用。想想看,我们真的是幸运的红环一代了。

先生前不久还来过同济,当时新系馆正在装修,他对母校的建设成就表示祝贺,还真诚祝福我们后辈,我们为他拍照以纪念今日的会面。

刘玉龙设计作品

刘玉龙

刘玉龙,1992年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在职攻读了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师从关肇邺院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学会注册建筑师。现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