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国际化建筑躯体下的东方精神

2011-8-1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32| 评论: 0

简介:严迅奇先生在华人设计师中排名是靠前的,他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知名作品,很多作品都在国际上获得过很高的奖项和荣誉。比如说法国巴黎的巴士歌剧院,日本东京国家剧院,北京的南银大厦、长城脚下的公社、希尔顿酒店, ...

严迅奇先生在华人设计师中排名是靠前的,他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知名作品,很多作品都在国际上获得过很高的奖项和荣誉。比如说法国巴黎的巴士歌剧院,日本东京国家剧院,北京的南银大厦、长城脚下的公社、希尔顿酒店,天津的会展中心,深圳的万科17英里,上海的九间堂,广州的广东省博物馆,海南的博鳌蓝色海岸,香港的北京道一号、新机场环机场大厦、Pollock Path山顶公寓、HANLEY VILLA公寓、PARKLANE购物中心、乐富购物中心、花旗银行大厦、香港大学研究生中心等建筑,都是严迅奇非常成功的建筑作品。他曾获得巴黎巴士歌剧院建筑设计国际竞赛一等奖、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国际邀请赛冠军、广州万科城中国别墅建筑珍品大奖以及卡地亚杰出建筑师奖等国际建筑奖项。

20多年前,拿了“巴黎歌剧院”设计冠军后,成为香港本土建筑第一个传奇的严迅奇,在1986年接受香港《号外》杂志访问时说:“我们只是在兴建传统。风格,不过是结果。”20年后,这位为香港兴建了几座最重要地标的建筑师,脚步踏上了中国大地的土壤,以传统文化为灵感之始,建构出一种当代中国风格——在当代张扬的国际化建筑躯体下,埋藏着内敛的东方精神。

恰如最近在广州东部群山间精心塑造的万科城,依着山的轮廓线游走,建筑本身自成一种韵律,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流紧密交融,不是臣服于自然,而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香港著名建筑师严迅奇(图片来源:百度)

西方躯体中国精神

当库哈斯、哈迪、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奇特造型地标开始在中国升起时,却没哪位世界级建筑大师真的能够以西方现代技术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出来。由严迅奇设计,今年中落成的广东博物馆,被喻为真正融会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思想的地标。“广东博物馆用的全是铝版和玻璃,但博物馆的意念是沿自传统中国宝盒。现代高科技物料,同样可以表现中国的空间意念层次,营造出空间的神秘感。

如何在现代建筑造就中国特色?有些人会喜欢用一些旧瓦片、砖或木材,但这做法未必能持久,一来太表面化,二来旧物料实在太宝贵,维修上也有困难,不太有效率。我们活在全球化年代,用的也应是全球化物料、最新的技术,但一样可以从传统中国意念出发。”

在设计广东博物馆时,严迅奇已知道自己的设计将会与世界当今最著名的女建筑师哈蒂的广州歌剧院为邻。一圆润一方正,将会是东西方建筑师一次启发性的对话。“哈蒂的设计是由黑白两颗石子组成,很流动感很雕塑性的作品,考虑到这关系,我特别设计一个甚为中国想法的对象,既工整又方正。通过强烈的对比,大家的特色更能表现出来,两座建筑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不同形态也不会有不舒服感觉。看似分庭抗礼,其实是一问一答。”结果他的设计不负所望赢取了广东博物馆的全球公开设计竞赛。广东博物馆之外,严迅奇的其它中国建筑——深圳万科十七英里、广州万科城、上海九间堂、海南博鳌蓝色海岸,不是像一幅现代中国山水画就是像一首首的诗词,淡淡地流露着中国文人素质,还有中国天地人的思想。究竟,在中国土地上的建筑,是否都得用上中国元素?“中国传统元素不能刻意,尤其是在中国当下的发展中,有些传统文化仍然很有启发性,一些公共建筑可以传作为一个起点,但若果将传统硬加在某些建筑项目中是没意思的。今天,中国人的生活跟过往已经有很大不同,不必刻意去加进传统文化。视乎是否有这样的需要。

譬如我设计的‘上海九间堂’,有人觉得颇传统也有人觉得颇现代。我的创作意念,来自传统中国大家庭的生活方式与空间关系:几代人住在同一屋檐下,既要互相沟通又要有隐私自由度,两者怎样才能产生和谐的感觉?这种传统概念,仍然可应用在现代中国人的家庭观上。”

严迅奇建筑作品(图片来源:百度)

现代建筑强调的是人与周遭环境的融洽关系,所以特别爱用上玻璃这种很开放的物料,但怎样应用到比较内敛的中国文化传统上?“传统中国民居很讲究内向性,我想一部分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周边的乱世,很想有墙保护着,像四合院,向街只有很小的窗,这心理现代人也有。所以我设计长城脚下的公社时,就考虑到这点。接待客人的大厅,有看到长城的大玻璃窗,但长城始终有点荒山野岭的感觉,所以睡房得有围墙保护着。既内向又想开放是中国当下的心态,这种设计就很有安全感了。

我在加拿大居住时,也是住在那些有大落地玻璃窗的房子,到了晚上窗外黑漆漆一片,所以很多居民都装上了防盗铃。其实居住在太开放的空间是有种心理上的威胁,特别是中国人,私隐和保护性都十分重要。”

建筑师肩负城市责任

其实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大都被建筑师所规划所界定,因此建筑师仿佛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主宰。严迅奇又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将城市、人文、自然等因素融会,背后坚持的是怎样的理念呢?“我觉得在城市或大自然中,建筑物都不可以独立存在。建筑物跟周围是共存,城市环境是比任何一座独立建筑物更重要。从这个出发点来说,即使要建造一座地标式建筑物,首要考虑的是,它对周围造成怎样的影响。若在大自然中,则要考虑两者怎样融合,不是要完全融入自然中,但建筑得对环境有正面的影响。在城市中,建筑得让人与周围的邻居交流,怎样划分人流与交通,是建筑师应该有的都市责任感。

以最近‘广州的万科城’为例,就以中国民居很人性化那种感觉为依归,融进万科城的设计中,街道会很紧密,很CLOSE,不是很堂皇,但建筑物跟山跟水的关系会很亲切。理想化来说,行走在小城当中的时候,有景有花园有绿化,这才真正体现山的味道,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会体现到山的层次,山与居民息息相关,从地里生出来那种感觉。

我要做到建筑物彼此很紧密,社区感觉挺强的,像一个COMMUNITY。有些单位有依水为邻的亲切感,山城应该是低密度,现在给予人的感觉不会太市郊,而是有些小城市风情。

以香港为例,新旧区如此紧密,建筑物都有着社区的责任感,成为整个社区交通的一部分。像我以前设计的万国宝通银行,二十四小时可以穿过去;又或者我设计中环国际金融中心时,会将城市的街道网络都放进去,建筑物接连四方八面的行人天桥,这是香港建筑的特色。现在中国城市的建筑还未有一个很完整概念和网络系统。”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