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西部最大的金融中心和港口城市、通往太平洋区域和远东的门户旧金山(San Francisco,早期移民华人以粤语音译为“三藩市”),三面环海,风光绮丽,气候宜人,各种风格的建筑物透出迷人的魅力。但旧金山又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主要地震区,几百年来几乎时时面临地震灾难的威胁乃至重创。

金门大桥
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在1906年,当代发生的最大地震是1989年,都给城市建筑、交通枢纽和居民生活等带来毁灭性的破坏。21世纪初,地震学家预测,未来30年内旧金山湾区“很有可能发生”一次大地震,强度超1989年7.1级洛马普雷塔地震(Loma Prieta quake)2至3倍。 迫于大自然的威力,应对地震灾难,在林林总总的各种高层、地标建筑之外,旧金山的民居建筑呈现出一些独特之处:普遍为低层次木结构或钢结构建筑,大部分民居都是两三层楼,在相对狭窄的街道上(往往还是坡度很陡)挤满了色彩不一的小楼房。此外,房子普遍采用抗震结构,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建造的民居,在房屋底部和内部框架上,都采用了抗震设计,因此造价也相应比较贵;还有很多民居的外墙上都加建了“逃生梯”,一旦地震袭击造成火灾,居民可以沿着“逃生梯”迅速离开。 改造“软楼房” 据调查统计,目前包括中国城(唐人街)在内,全旧金山市目前共有4500栋1978年前建成的楼宇,其中约有3000栋被定性为需要翻新或改造的软楼房,大部分集中在日落区、中国城及海洋区(Marina)。这3000多栋“软楼房”(Soft-story building)不符合防震抗震最基本要求,也即大约有5.8万名旧金山居民及2000家企业约7000员工目前仍然生活、工作在这种经不起地震波冲击的软骨楼宇中,成为旧金山亟须改善的建筑群。 “软楼房”,术语为“带底部薄弱层楼房”,专指建筑商或业主为了制造空间而把一楼挑高、掏空后作为车库或商业店铺的房屋,因为地面一层为“空心”,在建筑学上被定性为“薄弱层”。软楼房底层通常为车库或有大片落地窗的商店,抗震水平差,遇到地震时很有可能受到结构性损坏而坍塌,造成人员伤亡,被认为是最容易倒塌的建筑。台湾“9·21”大地震报告指出,这类建筑几乎全部如“骨牌一样应声倒塌”,被当地人称为 “软脚虾”。 提升民众防震意识 自1906年大地震后,重建的旧金山每年4月18日前后都会举行纪念大地震活动,包括游行集会、讲座、展览,等等,堪为年度盛事。譬如2006年4月18日,成千上万旧金山居民和游客聚集到市中心的罗塔喷泉广场,纪念这场世纪大灾难100周年。罗塔喷泉广场正是当年地震灾民发布信息寻找失散亲友的地方。当天早晨5点13分,11位大地震幸存者出现在了广场中央的舞台上,时任旧金山市长纽森向他们一一致意。随后,纽森、国会众议院少数党领袖佩洛西、旧金山警察局华裔局长方宇文、消防局长怀特等政要共同向大地震死难者进献花圈,方宇文向在救灾行动中牺牲的唯一一名警察马科斯·芬勒的家属颁发了紫心勋章。11位幸存者到2013年纪念日时,只剩下4人了。 加州参议员亚历克斯·帕迪拉(Alex Padilla) 不久前提出耗资8000万美元建立一套地震预警系统的提案,达到提前60秒预报地震的水平。地震预警系统由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加州综合地震网运行系统联合完成。现在早期网络预警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