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评标或能解决“一买即通”
简介:2008年底至2009年初,在四川省雅安市永定桥水库首部枢纽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从业主代表到中介机构、评标专家和竞标企业的代表,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在表演一场“串通招投标”的把戏。这个被媒体称为“串通招投标的样本 ...
2008年底至2009年初,在四川省雅安市永定桥水库首部枢纽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从业主代表到中介机构、评标专家和竞标企业的代表,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在表演一场“串通招投标”的把戏。这个被媒体称为“串通招投标的样本”里,评标专家“一买即通”,反映出的建设领域腐败现象令人瞠目结舌。 今年8月30日,《招标投标法》迎来了颁布10周年纪念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包括政府项目在内的招投标领域向来是中国反腐风暴的重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串标、陪标、围标、虚假招标等“潜规则”依然横行,甚至越来越隐蔽。而在评标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专家评委,却时常在利益博弈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轻易被金钱虏获,屡屡被投标人“操控”。在永定桥水库评标过程中,一些缺乏职业操守的专家,花钱“一买即通”,区区数千元的红包,就能让他们成为串通投标的“帮凶”。真不知所谓“专家价值”何在,难道只是随利益两头倒的墙头草? 通常而言,当地评标专家库存人数往往有限,涉及某一具体行业的专家更少。一旦有工程需要评标,参与投标者就提前“撒网”打招呼,一般命中率极高。应该说,这样的现状各地早有察觉,也纷纷出手制止。比如,一些地方设立招投标群众监督员,现场监督专家评委抽取的随机性,阻止招投标会现场一切不正当的交流,招标结束后发现问题举报等;广州、上海等地则先后开发了评标专家语音自动通知系统,由自动语音通知代替了原来的人工通知,强化评标专家名单和具体评标项目名称的保密性。然而,当地有什么大型基建项目在招标,可以说是行内公开的秘密,专家们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而且,一些私底下、不为人知的利益瓜葛与联系恐怕也不只限于在现场建立,事实上有些专家更是公然入股当地招标代理中介。 有一种手段虽然不太新鲜,但却屡见奇效———那就是“异地”。在法院系统有异地审理,在检察院系统则有异地侦查,此前为了整治酒后驾驶,深圳更推出了异地用警制度,而且事前并不知会相关人员。“异地”往往能排除一些为利益、人情所累的干扰。因此,整合专家资源,组建只分专业、不分地域、不分部门、统一的综合性评标专家库,新开工的重大工程项目试行异地机构监管、异地专家评标,可能会给解决评标专家“一买即通”、坐享当地“人脉资源”等问题带来希望。 现行《招标投标法》一直难逃赋予业主权力过大、评标办法存在过多人为因素的争议漩涡,尤其当业主正是政府之时。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监察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通知,明确指出将推动颁布《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而政府投资项目则是重点监管对象。10年之后出台的《实施条例》,在已经给人太多等待的同时,或许能给人更多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