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大桥投资风险何以要民众承担
黄埔大桥收费听证方案公布,没有最贵只有更贵,要么维持现有价格,要么全面涨价。这个听证方案当然只会引起市民的反感,而且是双重的反感:其一,这个大桥凭什么收费这么贵?其二,既然只有最贵和更贵的两个选择,为什么还要召开听证会?依照市民的理想,过桥费当然越低越好,最好没有。这理想固然不可能,但广州也不止一座桥,市内过桥过路费的标准,人们心里有一条自然而然的底线。小车过桥收费30元,这确实有点离谱了。 可是广州市物价局的算法不一样:如果降低收费标准,投资者将难以收回投资成本。这是交通部交通规划院测算出来的,大概应该是科学的吧。再往下看,问题可能真的不在于收费价格与过桥车辆数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于这座桥实在是太贵了!之前的新闻报道显示,广州珠江黄埔大桥投资26.77亿元,整个项目(广州绕城道路东段)投资41.15亿元。大桥一年的贷款利息为3亿元,建成后管理维护成本一年也有1亿元。如果一天的车流量是3万辆,每辆车收三四十块钱,一天总收费100万元,一年3.65亿元只够利息和维护成本。但是今年1-6月,黄埔大桥平均日交通量只有7392辆,平均日收费收入只有26.2万元。依照目前的价格和流量,投资方收回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是说,如果不是忌惮车流量会变得更少,以收回投资为目标的话,过桥费还应该更贵! 上面的账目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却基于一个未必那么有道理的前提,就是以黄埔大桥为控制性工程的整个项目成本高达41.15亿。有必要修一座这么贵的桥么?对此政府方面的解释是,大桥跨越珠江主航道,必须满足6万吨级海轮和30万吨级油轮通航。交通部和国家发改委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批复了大桥的建设规模、标准。这个解释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其一是,大桥跨越主航道,所以必须修建这么贵的桥才行———这一点急需专业人士出来证实或证伪;其二是,这个建设规模和标准,是国家交通部和发改委批准了的———似乎有了这个国家部委级别的批复,民众就无庸再质疑。 跨越珠江主航道所需要的建设标准,非专业的民众确实不知详情;但这座大桥设计最大流量8万辆/天,对比现在的7392辆/天,实在是过于超前了,这一点不需要专业知识谁都看得出来。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个“创下了许多纪录”的大桥所创下的每一个纪录是否都有必要,它的昂贵造价中花的每一笔钱是否都有必要,都值得一问。更进一步,即使依照国家批复的标准和规模建造,是否就必然要花这么多钱?当初招标的情况怎样?报备的预算又怎样?对此局外人都无从知晓。既然大桥的成本需要使用者来支付,民众当然有权问个究竟。 实际上问题就出在这里:一方面,政府声称这大桥是“非财政性投入”,是企业投资建设的,所以过桥费必须保证投资方收回投资,这样看起来,是民众在购买企业的商品,与政府部门毫无关系,政府部门不必为此负责。另一方面,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招标、预算和报批,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这个工程从头至尾是政府部门在和企业打交道,政府部门怎能不为此负责?既然政府部门不准备“财政投入”,那么政府部门有关这个工程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在替未来缴费过桥的民众作决定,在这整个过程中并未召开过听证会,并未公开过项目预算、并未听取过民众的意见,现在却只能由市民来还债,这如何说得过去? 即便修建黄埔大桥是企业行为,投资多少也是企业的事情,但鉴于目前的尴尬局面给民众造成的困扰,仍有必要追问:投资巨大的黄埔大桥是按照盈利预期来推算收费额度的,现在看来当初的设想明显失误。在这样的情形下,政府部门依旧从保本出发,以不亏为底线来划定调价方案,是不是在转嫁责任?其实,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可以宣布破产呢?毋庸讳言,目前的路桥建设已有供应过剩之势,投资本身就有风险,为什么非要民众来为企业的失算埋单?当初已然铸成大错,现在为什么还要沿着错误的路继续走下去?有关部门是不是也要检讨自己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