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理念先行 评价标准已正式出台
随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年8月4日公布我国第一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推广绿色建筑、树立绿色理念的话题便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我国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的大背景下,这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出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我国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包括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等在内的6个项目。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主办,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承办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是指国家确认绿色建筑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评价活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两类,分别用于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有效期分别为2年和3年。 这次公布的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囊括了众多在建以及已经建成的重点建筑,包括: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过程研究中心办公楼、深圳市华侨城体育中心扩建工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绿地汇创国际广场准甲办公楼、金都·汉宫和金都·城市芯宇。 据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在继续接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请的同时,开始接受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 其实,早在2007年11月,我国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就对绿色建筑作出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从这个绿色建筑的概念来看,绿色建筑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节能,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广义上的节能包含了上述“四节”;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简而言之,绿色建筑应该做到三个方面: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气候保护。业内专家认为,绿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顺应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潮流的重要战略转型,又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绿色建筑渐成世界潮流 在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已经成为通行的理念。在这方面,德国的绿色建筑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据德中建筑节能技术合作协会的建筑学硕士MarkusDiem先生介绍,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在于,要使其前期设计中的整体规划合乎绿色标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德国房地产界趋向于关注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以解决人均建筑面积不断增加而引发的需求问题;九十年代则开始关注建筑整体设计,将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包括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考虑,并将高品位的建筑创作和综合新技术融为一体。 现在,德国房地产界已经将重点放在建筑的整体能源平衡上,不断开发可以调整建筑能源结构、降低建筑能耗的新技术,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办公和家居建筑中去。 不少发达国家根据各自的特点,按照绿色建筑的理念进行了实践示范。比较典型的如英国BRE的环境楼(EnvironmentalBuilding)、英国诺丁汉国内税务中心、德国爱森RWE办公楼、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德国旋转式太阳能房屋、柏林Marzahm区节能住宅,以及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办公楼、美国匹兹堡的CCI中心、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丹麦科灵市郊区住宅开发项目、澳大利亚悉尼的奥林匹克村、荷兰Delfut大学图书馆、日本九州绿色高层住宅等等。这些绿色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了绿色建筑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其中对于城市建筑来说,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尤为重要,而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