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商总局拟建世界最大国家级经济户籍库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传出消息,我国将用3年时间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经济户籍库”,对全国多达上千万家企业划分不同的信用等级,相应给予不同的监管方式。“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失信惩戒机制将逐步形成。 在目前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现象屡禁不止。 近年来毒奶粉、苏丹红、瘦肉精、毒玩具等事件频频曝光,诸多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企业不守信用、不践成约的行为,使得百姓对企业的信用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不仅如此,企业的失信还表现在合同欺诈、恶意拖欠等方面,这些都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危害。据商务部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 为何我国企业频频出现信用危机呢?市场人士告诉记者:“原因就在于征信制度建设的滞后以及违约基本没有成本,许多交易往往都凭借的是自己的良心。当然,还包括多年来老客户交往形成的信誉。”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交易所凭借的信誉,往往只是一个感性方面的认识,而缺乏相应地制度保护。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因而信用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相关制度的缺失,造成了企业违约成本很低,法律制度存在漏洞,也使得相应的惩罚难以制止一些企业的失信行为,因此难以有效约束企业,从而也难以保护其他企业的利益,欺诈成为市场上“不劳而获”的一种捷径。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企业失信事件屡禁不止的一个根本原因。 其实早在2003年,工商总局已着手在全系统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目前,全国已建成市场主体数据库、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数据库、自然人投资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信息,并基本实现了对进入“黑名单”企业法定代表人的锁定。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目标任务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完善综合业务平台,建成“国家经济户籍库”;加强内联应用,基本形成全系统各层级、各条线之间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推进外联应用,基本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监管信息与外部门监管信息的共享;打造公众服务平台,基本实现社会公众对企业登记管理基本信息的网上查询。 “国家经济户籍库”的建立,公众能上网查询到企业登记身份记录、违法行为记录,同时黑牌企业的失信惩戒要严格控制法人的任职限制期限。这一制度的建立,将给“失信者”的头上套上一个“紧箍咒”,一处失信将步步难行。 “当然,对已经纳入‘黑名单’企业法人及法定代表人,我们将慎重对待。”工商总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工商部门将严格依法依规控制失信企业的限制期限和范围,对限制期届满的,将及时解除限制措施。 目前来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弱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参与,因此下一步如何整合资源,实现各行业平台的资源共享,将是我国诚信体系建设必然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