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经济 查看内容

中国模式的宏观调控

2013-8-27 23:0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7| 评论: 0

摘要:    内容提要:   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国逐步中,我国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

  内容提要:

  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国逐步中,我国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望“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国内经济发展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就应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二是要促进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三是要注重短期调控政策与长期发展政策相结合,四是要加强各项政策和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五是要推进宏观调控的相关制度建设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一)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是在改革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伴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在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1984年中央第一个改革决定中还不曾出现宏观调控的字样,在总结了1984、1985年投资和消费“双膨胀”的教训之后,这一概念开始出现于《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中。该文件对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进行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二是发展商品市场,完善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宏观经济管理制度,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要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1987年党的十三大,采纳了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王积业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将经济运行机制的总体目标概括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也就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这就更加清晰地描述了国家、市场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关系。

  在经历了1988年“价格闯关”的挫折和随后3年的“治理整顿”之后,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为市场取向的改革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年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第二个改革决定,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中将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宏观调控应主要采取经济手段,要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其中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调节货币供应总量,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财政运用预算和税收手段,着重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运用货币与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到上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由直接控制为主到间接控制为主的转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确定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政策手段仍为计划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三者之间的有机组合和协调配合构成了宏观调控体系。目前,财税、金融等体制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宏观调控体系也在继续完善之中,到202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体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