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贵州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加快贵州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3-8-27 20:2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61| 评论: 0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当前,如何从贵州实际出发,努力做好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篇文章,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意义重大。

  一、加快建设小城镇的重要意义

  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省份,又是一个内陆省份,因此,在城市建设的问题上,如果盲目追求把城市建大,那是与省情不相符的,也不利于统筹全省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要从以下方面深化认识,从思想上解决小城镇建设的问题。

  小集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场所。贵州农村人口多,从农村向外转移量大,积极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加快和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减轻城市压力,它是人口的“蓄水池”、“节流闸”。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作了研究后指出,“一个城市在其规模达到30万人以后,就会失去其规模经济效益。相当经济的办法应该是发展大批的农村小城镇,每一个小城镇都拥有一些工厂、电站、中等学校、医院以及其他一些能够吸引居民的设施。”小集镇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农村人口进镇经商、进镇定居,有利于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小集镇是促进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载体。积极发展小城镇能够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将为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场所,有利于培育农村市场,逐渐形成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小区域经济中心。同时,小城镇是各类农产品和物资进行流通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纽带和桥梁,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

  有利于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处于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中央要求要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并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其实这也是城市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发展工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尤其是成为农副产品加工增值转化的平台。

  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冲破城乡壁垒,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小城镇已经成为城乡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成为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成为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处于“城之尾”、“乡之首”的小城镇,对于打破城乡分割,把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之间多方面的稳定的联系,促进城乡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城镇可以有效地克服和避免一些大中城市的“城市病”。“扩容提质”是当前城镇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怎样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防止城市“贫民窟”、交通拥堵、住房昂贵、能源物资紧张、垃圾处理难、精神压抑、人情冷漠等一些城市病的出现。这是后发地方城市化进程中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大力发展小城镇可能是农民的最好归宿。小城镇没有大城市那样高的门槛,离老家也近,到小城镇生活工作后容易适应,特别有利于在外务工、有一技之长和一定资金积累的农民工回小城镇创业。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对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喊得多,做得少,没有把发展小城镇放到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的角度来考虑,放到建立完整的城镇化体系来考虑,放到农村现代化、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去思考。

  缺乏科学规划,执行规划不力,布局不合理。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城镇布局不合理,造成城镇发展无后劲,小城镇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和协调,城镇体系层次不清、城镇职能雷同、区域基础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小城镇规划中产业规划薄弱,小城镇建设缺乏经济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