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起点规划 城市品质提升辐射力增强
这5年将南京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水平高、人居环境优良的城市,高起点的科学规划是基础。 过去5年,南京市按照“功能引领、聚焦突破、中心提升、南拓北进东延”的总体规划思路,引领南京城不断进行版图突围:建新城,保老城;提升江南,发展江北……以长江为轴,以主城为核心,一个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现代化大都市空间格局已经划定,并勾勒出迈向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高效和谐的新都会的清晰轮廓。 保老城,建新城,城市布局跳出主城,名城保护战略成效显著 延绵2500年的建城史,累计450年的建都史,明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感知南京丰厚的文化积淀,阅览独特的人文景观。 但当经济发展的车轮行至本世纪初时,这里越显“狭小”,一平方公里容纳了近3.5万人,老城已不堪重负。 解决之道唯有“突围”! 经过审慎决策,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一城三区”、“一疏散三集中”的发展战略,开辟南京新的发展空间。 在“一疏散、三集中”的战略指引下,老城人口向外疏散,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高校向大学城集中。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建设新区,来保护老城。 市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严格控制老城开发性建设,保护好历史文化,同时在发展框架初步拉开的基础上,加快河西新城区和仙林、东山新市区的综合功能建设,把新区建成现代化的标志区,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做“减法”,让老城历史文化底蕴日益彰显―― 秦淮河、明城墙、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老城南历史街区、风貌片区的保护利用和改造复兴,让一批被“淹没”的历史建筑重新“显山露水”。 一幢幢西式洋楼掩映在高墙密林中,美式的、法式的、西班牙式的……透着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里是南京最集中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为了恢复公馆区的原有风貌,从2007年开始,采用腾迁方式,即把住户迁出,再由政府主导的公司进行维修…… 千年流淌的秦淮河、清一色的青砖小瓦和英式拱窗、现代的落地天窗、朴实的红砖,修缮一新的“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每天迎来各地游客,也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该产业园前身是清朝洋务运动期间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在整治中,不仅老建筑保护“一砖一瓦不能动”,原生态自然环境也是“一草一木不能动”……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