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让金陵古城展新姿
写在前面 怎样规划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摊大饼”式一画了之,还是精心勾画“组团式”?2001年,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的李源潮就根据古城金陵的实际,明确提出了“一城三区”、“一疏散三集中”的规划发展战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十分重视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多次深入现场实地考察指导。十年来的实践表明,南京规划建设所以能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南京规划建设所以能得到海内外的交口赞誉,南京古城所以能在保护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得更好,不难看出“一城三区”、“一疏散三集中”这一决策的重大深远意义。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响亮地提出,南京城乡发展的总体方向是“三名城”、“三都市”,就是把南京打造成为“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把南京建设成为人文都市、绿色都市、幸福都市,用科学规划引领现代化国际化人文绿都的建设。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对南京城市规划有这样独到的见解:"现代化"是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国际性"是城市发展比较定位,"人文绿都"是城市的特质,这些是我们城市定位的高点。”正由于有了这样的规划理念,南京的建设在科学发展的路途上越走越好,越建越美,他们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有近2500年建城史的南京,被誉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虽然在历史上享有盛誉,但古金陵面积大小只能说是“弹丸之地”。今天,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南京市区的地域面积已是过去的四倍多,城市建设,城市品位、城市布局都名列全国省会城市前茅。2011年初夏时节,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南京抚摸着一棵棵法桐大树,流连忘返在一条条林荫小道,禁不住夸赞:“古都风貌不仅完全保留,新市区规划摆布也非常科学,非常到位!” “一城三区”:南京规划新标杆 人们常说的南京是指城墙环绕的城区,4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里拥挤着约150万居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超过3万人,带来的是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怎样发展南京?怎样建设金陵古都?正当人们犹豫、疑虑和期待之时,2001年11月,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的李源潮提出了跳出城墙、以“一城三区” 、“一疏散三集中”为重点的崭新城市发展蓝图,为千年古城南京的发展松开了束缚“一城”是指河西新城区,“三区”则是仙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和江北新市区,“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城市发展方略得到了明确。 河西新城区地处秦淮河西,与老城连接最为密切,环绕着南京老城,陆地面积56平方公里。作为主城内最后一片可以大规模开发的用地,自身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被视为待开发的南京“浦东”。从2002年起,河西新城的建设就以“十运会”为时间节点,用4年的时间拉开了中部21平方公里的新城框架,并形成了5平方公里核心区。河西新城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坚持了规划的高起点。一批国内外著名的规划设计单位通过方案竞选的形式参加了主要的规划设计任务。方案征集范围之广,参加单位之多,在南京城市规划编制历史上都属首次。 2008年,由联合国人居署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在南京召开,又为河西新城区新一轮开发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十一五”期间,河西新城作为全市城市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完善繁荣中部、整合提升北部、规划建设南部、整治严控西部”的基本思路,重点推进“两轴两园两路三馆一带”工程和启动河西南部开发建设。河西中部的会展中心、中央商务区、中央公园、环境绿化美化、各项配套一应俱全。最近五年,河西累计完成城建投资2010亿元,是前五年的1.6倍,建成区面积由500多平方公里拓展到约800平方公里。56平方公里的河西当初规划是容纳50万人,而今南京老城几年来疏散出80万人口就有60万进了河西新城。“古都金陵看老城,现代化新南京看河西!”除了河西新区,仙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全面启动。 “一疏散三集中”即疏散老城人口和功能、建设项目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大学向大学城集中,新港、高新、江宁、江北化工园等12家国省级开发园区集中了一批有影响的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大企业,173家化工企业停产整治,南京可谓刮起了一股“环保风暴”。到目前为止,南京已从主城搬出近300家企业。据南京市副市长陆冰介绍,仅2011年南京就有173家污染企业关停并转,燕子矶附近的66家小型化工企业已全部关停,今年又将有162家企业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整治完成,南京主城区域有33家工业生产型企业也都要实现搬迁。也就是说,按规划要求,几年内南京绕城公路内的所有工业企业全部要搬走,向园区集中,这对提升南京城市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区规划后,大学城环境改变了,学习条件改变了,学校办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从南京城集中移到了仙林、江宁、浦口片区,教学资源得到充分高效地利用。如今南京70多所院校每年培养出25万名大学生,原先在城内的大学校园因为学生输出,无论是环境还是人均占有资源数都变得宽松。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反过来推动了学习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南京的两院院士已有77位,各类科技人才75多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79万余人……如此丰厚的人才资源全国领先、全省第一,南京先后三次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是全国唯一一家科技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地铁布局”:五年再做十年功 地铁对城市人流、物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地一个城市的市长在南京实地察看后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地铁的城市,就不是现代化的城市!”这位市长何以看了南京地铁后会有这样的感慨?掀开规划的一页,就不难看到南京地铁建设的脉络 南京主城不到400万人口,每天出行交通量一千万人次。2000年南京市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至今,已建成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共长85公里。实践证明,南京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的建成投运,有效地改善了城市中心区域交通堵塞和交通拥挤紧张的状况,对大幅度提升南京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运营角度测算,地铁一号线如果每天超过22万人,营运就不亏本,超过就能赢利目前日均客流量最高达35万人;二号线每天客流量45万人持平,现在实际客流量达70万人。地铁不仅给人们带来快捷方便,而且相比其他交通工具还省时省钱,因而成了人们出行的首选。南京已经开通的二条地铁线既受到市民的欢迎,地铁公司又赢利,真乃一举两得的好事。 2010年5月28日的前十年,南京地铁建了85公里,而到2014年前也就是不到五年的时间,南京却要投入1200亿元再建成地铁185公里,使南京地铁全长达到270公里。无论是速度还是难度,都非常理所能想象。在新一轮轨道网线规划中,南京都市区范围内轨道交通线加密,从原来的13条增加到22条,里程则从原来的433公里增加到775公里,这些都不再局限于城市轨道中地铁和轻轨的简单分类,而根据线路在南京都市圈中的作用,服务市民的客流特征,划分为都市圈快线和城市轨道两大类别。 为迎接青奥会,机场线又开始立项、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届时机场轻轨将从南京南站出发,与机场航站楼直接相连,20分钟就可以到达候机厅,非常方便。远期,机场线将与城市轨道6号线贯通运营。6号线建成后将成为南京轨道交通中最长的一条线,长达61.3公里,从新生圩一直到禄口机场与多条城市轨道换乘,方便旅客直接搭乘地铁前往登机。 “辐射四方”:水陆空立体联动 南京市规划部门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仅有地铁还远远不够,要推动、带动经济的发展,必须规划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早在2005年,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让规划局长们每人就南京未来规划说一句话,时任副局长的赵晶夫坦言“要把南京作为全国交通枢纽来规划”,当即受到肯定和赞赏。南京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经过几年规划付诸实施,不妨看看今天南京交通枢纽的蓝图 2011年6月28日,铁路南京南站开通标志着南京这座历史古城走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除京沪高速铁路外,还有五条铁路向周边城市辐射,使南京成为连接华中、华东、华北的重要铁路枢纽: 第一条:2010年7月1日,南京到上海城际铁路全线开通。第二条:沪汉蓉铁路2011年6月28日全线开通华中方向。第三条:宁杭高铁,苏浙方向,计划今年10月建成。第四条:宁安城际铁路,安徽方向,计划明年5月全线贯通。第五条:宁启铁路复线工程苏中、苏北方向全线开工。 南京还规划了一条条高速公路,以沪宁、宁合、宁马、宁连、宁通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对外交通四通八达。5条国道、21条省道,区区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里程全国名列前茅。 机场2010年2月,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启动,第二条跑道。2011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303万人次,居全国13位,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四个拥有4F级跑道的机场。 港口经国务院、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南京龙潭港作海港。江苏从海到长江过去只有张家港,现在要把龙潭港建成水深12.5米,10万吨海轮要乘潮进港。规划加快形成港口集疏运体系,充分发挥公、铁、水联运,建设面向长江中、上游的生产性物流枢纽。 “井字加外环”的快速路系统和“经六纬十”的主干道系统。市区道路形成“经五纬八”路网;对外交通方面,南京有长江大桥、二桥、三桥、纬七路过江隧道等4个过江通道,长江四桥今年通车,纬三路争取2014年建成,江北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200万人,几座大桥和隧道的开通,对加快江南江北一体化,真正意义上的跨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绿都”:护旧如旧新容貌 “建设"人文绿都"对南京非常切合!”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南京市规划局局长赵晶夫提到打造绿色生态时非常动情:“南京无论进行怎样的规划建设,对老城保护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 按照《南京市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2002-2005年南京老城环境整治总体方案》,南京市以“显山、露水、见城、滨江”为目标,围绕“一环、二区、三轴、四线、五街、六片”整治重点,连续开展了“7721”、“2231”、“22345”等老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了生态廊道,形成江河纽带,规划五条由绿地及水系组成的生态廊道。 南京重点进行了环境整治的三大战役:紫金山环境整治,外秦淮河、河西绿博园(滨江)整治。这三大战役各拿出了30亿元左右的资金做支撑。“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和风光带建设”作为南京市改善人居环境的成功案例,得到了联合国人居署的好评。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在规划之时,南京市就明确提出要把秦淮河建设成为一条“美丽的河、流动的河、繁华的河”。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工程启动后,把污水处理工程、危旧房改造工程、老城添绿工程、历史文化保护工程5大工程在内都纳入整治范围。工程实施范围长达18.1公里,工程投资约37亿元。这一成果得到了全市人民的一致称赞,成为南京的民心工程。 园林绿化让城市环境更加宜人。按照“出门500米,步行5分钟”就能抵达一块绿地的要求,近年来南京市每年建成20块以上老城绿地,“十二五”期间又规划了100个小游园,每年建20个,南京人每步行400多米就有一个小游园;开展对莫愁湖、玄武湖、月牙湖、紫霞湖等七大湖的环境整治,从玄武湖可一直步行到长江边,城里的金川河、玉带河、内秦淮河、外秦淮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市更美,把交通与生态结合起来。南京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环境,规划了将军山、青龙山、牛首山、老山、栖霞山等五大片区的绿地系统,完成了一批公园及道路的绿化栽植与景观改造。南京对老城保护的原则是:“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以“找出来、保下来、亮起来、用起来、串起来”的方式,全面保护和延续优秀传统文化,以法规形式规定新建建筑高度控制等老城保护要求。老城南保护不超过12米,清凉门一带不超过16米,明故宫不超过24米…… 南京目前的市政规划有11本之多,其中10本是专项规划,1本是政策配套,每年动态更新如此之新、如此之全,这在全国尚无先例。2011年全市规划工作会议,南京出台4个规划方面的文件又开全国规划界先河对老城保护已不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上升到市委市政府、上升到全民负责的高度。2008年,南京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特别奖”,标志着南京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早几年,当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出行难之时,南京市规划局就先行一步,开始了对交通出行、停车场建设的思考和规划。2005年,南京市规划局拿出了《南京城市交通红色警报》,把南京所有交通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战略性思考,2006年又做了停车设施规划选址,第一轮500个停车地,2007年,做了一个停车场设施的政策建议给政府,目前已建了100多个,同时开展对城市公交进行前期研究。这在全国规划界绝无仅有。一位业内人士说,南京如今机动车发展速度成几何级数增加,如果没有当年对交通红色警报的研究和措施的实施,那今天南京城的出行、停车问题更不可想象。 “活力城市”:青奥规划全覆盖 南京成功取得了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夏季青奥会的承办权。这些成绩的取得预示着这座城市正朝着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南京市规划局先行一步,开展了以“青奥会”为节点的重点地区的规划优化和编制工作。 规划师们不辞辛苦,深入现场,对青奥会用地进行实地测量绘图,已确定青奥城为核心,长约2.5公里,约120公顷,总建筑面积330万平米的规划用地;青奥城用地180公顷,建筑200万平方米,包括青奥村、青奥公园、青奥轴、青奥中心及相关商务酒店配套设施。中央商业服务带青奥村占地14.3公顷, 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建设一个具有震撼力的街区,展示滨江风貌和国际风情,推动南部地区发展;青奥中心用地面积6公顷,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青奥村用地面积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9万平方米,包括公寓区、国际小学、服务中心、国际风情街、青奥村广场区和青奥村运行区等6大区域。青奥村将于2013年8月中旬主体完成,2014年4月底交付,8月正式开放。青奥村的规划完全贯彻“绿色青奥人文青奥”的理念。 青奥会所以能落户南京,还因为南京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南京规划部门整合市区两级资源,全力支持江宁区建设国家“千人计划”先进基地区,打造国家级“紫金人才特区”的核心区和示范区,着力打造“一谷两园”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以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软件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将达到4000亿元。到2020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超过10000亿元。 2011年9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成功举办了高规格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来自全国的规划专家学者和领导3500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级别高低,都乘坐地铁去会场开会。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同南京市民一起乘坐地铁时十分兴奋,他称赞南京城市规划好,低碳环保落到了实处。 2011年9月,南京市举行了全市规划工作会议,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南京市市长季建业亲临会场,就南京的规划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全市各区县、部委办局主要领导悉数参加,这多年来在南京规划工作历史上还不多见。正是这次会议,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等4个纲领性文件,对未来南京的城乡规划具有里程碑意义。 南京还在全国第一个编制了城乡统筹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历来规划都围绕着城市打转转,还没有规划师下乡去规划。南京市规划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11年 3月18日,由南京市政府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在江宁区横溪镇举行了“规划师南京乡村行”活动的启动仪式,南京市委副书记陈绍泽、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李兵弟等同部分涉农区县、谷里等11个试点镇街及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7家试点镇街规划编制单位参加。南京市选择了竹镇、金牛湖、星甸等11个涉农镇街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试点镇街。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六个注重”的新要求,在江苏“两个率先”中科学发展争第一、改革创新争第一、和谐稳定争第一、创建江苏党的建设先进市的同时,鼓励规划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核心理念,全力支持规划工作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正因为这样,人们就有理由相信: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一个崭新的南京将会矗立在江苏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