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增禄:建筑选址相形取胜
韩增禄说,建筑选址是风水学的重要内容。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先民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关于生存环境的学问。在风水学文献中,经常用吉祥话和凶险话来表达中国古代先民肯定和否定的环境。其中,有些话未必有道理,有些话未必没有道理。 因此,应当加以分析和鉴别。 中国建筑文化的原生形态是风水学。韩增禄认为,中国建筑文化深层的理论形态是建筑易学。建筑易学是净化和深化风水学的中国建筑文化理论,净化和深化风水学的工具就是易学和科学。 在建筑易学中,建筑选址有四个基本原则,即相形取胜、辨方正位、相土尝水与藏风聚气。其中,相形取胜是建筑选址的首要原则。相形取胜是指对山川地貌、地质结构、地理形势、水土质量、气象状况等进行勘察,然后再选址。 韩增禄说,在建筑选址中有穴位之说,即“盖犹人身之穴,取义至精”。他进一步解释说:“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按照这一原则,最佳建筑地址是“背山、面水、向阳”的,即所谓“前要照,后要靠”。“照”是照水,“靠”是靠山。 (见图1) 图1:背山、面水、向阳的自然环境示意图 在古代,水源具有特殊意义。凡有人居住之处,大都是临近水源之所。不过,“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人居环境而言,选址之利害得失也是同样的道理。建筑选址如果离水太近,则有水灾之患,所以要近得适当。山可以阻挡不良季风,提供安全保障,但前提是此山无灾害隐患。 因此,古人在进行城市选址时,把周围的山川地形看得非常重要。《管子·乘马篇》曰:“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立国”即营造城池。这段话的意思是,修建城市要么在大山下,要么在平原上。就其地势来说,高则无干旱之虞,有充足的水源可用;低则不能太靠近江河湖海,以免挖沟排涝。只要能用天材,占地利,城郭和道路的规划不必过于拘泥。 由此可见,建筑选址是城市规划的前提条件。韩增禄认为,建筑选址应顺应天时地利,权衡利害得失,分清轻重缓急。城市选址和建筑选址都应以安全实用、顺应天时地利为原则。城市选址是如此,村镇选址也是如此。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