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建筑与风水学
"建筑是凝固的诗,是无声的音乐",这是对建筑艺术确切而形象的比喻。从古到今,建筑可以说是伴随整个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逐步发展起来的,建筑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最具说服力的镜子,她不但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同时也为后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建筑正是遵循这条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古今建筑物无不与风水联系在一起。风水学据考正最早出现在商周时代,商代甲骨辞说:"王封建邑,帝若。"西周说:"在王为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其中"相宅"即是原始风水学。椐史料记载,商代迁都多次,由此可见当时对于建都来讲,风水是非常重要的。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风水学已初见雉形,涌现出了五子胥,范蠡为代表的"象天法地","相土尝水"理论。另一种是以管子以代表的利用自然条件,依山俯傍水思想,提出选择都城,应当"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扇。高勿近旱,雨水足,……"从中已经指出了处理好山,水与城的关系,成为以后风水学理论的重基础。 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风水学由最初相素的风水观念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狭义上讲,风水学是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预测学,意象学和环境心理学,也包括极小部分的工程学(如水源涵养,地形选择,某些工程地质学);广义上讲,风水学是城市,建筑,园林建筑的理学和美学,它要解决有关社会伦理道德,人的命运等广泛命题。 为了进一步说明建筑与风水学的关系,在这里我分三个方面矛以阐述: 建筑规划与风水 水可以聚气,山可以增势,空气流动就成为风,加上阳光作用可以影响大地气候和生物生长,皆是组成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的直接对象。古代风水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即与城市规划结下了难解的姻缘。风水学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受到历史的沉积而渗透到城市规划之中。要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内在素质,风水学无疑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远在商代风水学处在朦胧状态,当时的占卜完全信任苍天的"意志";到西周才有了原始风水学的萌芽;到秦,汉风水学才有了理论记载,这大量吸引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同时,受天人感应哲理影响,迷信成分大大增加。直到随唐宋元风水学开始向民间广泛发展。在宋代风水学主要用于住宅的相地。宋代建庙宇很多,佛寺,道观中的风水观念很强,发展了一种环境风水观念。特别是南宋都城临安,讲究湖光山色,使风水学中的环境协调观念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加之文学渲染,对明清时代的城市规划影响很大;明清两代是风水学又一个发展高潮。 风水学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大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使古代"象天法地"规划观念,融进了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气息 我国古代城镇建了数量非常多的各种各样的倡导文化倡盛的文峰塔,文笔峰,文昌阁,魁星楼,都是从风水观而来的,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受到历史重视。历史上一些名楼的规划建设,如昆明大观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腾王阁,规划布局精美绝伦,与历代提倡风水建筑有直接关系。 水在城市和建筑群中(如皇宫,孔庙,辟雍,寺院等)独特重要地位,也是风水影响所致。 从风水观念讲,水可聚气,"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各种风水塔,与水结下深缘。扬州市近郊的文峰塔位于大运河旁,而运河刚好在塔的附近转了三个湾,船在航行时,若离若近,一会儿船头准塔,一会儿又背离塔,极富文化内涵。 二,加强了城市整体规划观念 古代不少城市,山,水,城关系处理得和谐协调,如杭州,济南,温州,南京,苏州,常熟,福州等都是杰出的代表。《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建筑都随山水建设,也得益于风水理论。 三,促进熟练运用辩证规划方法,更好利用自然,融合自然 但风水学历来都是有争议的。风水学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它应该被看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和对待,正如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一样,其中有古代的重要文化内涵。就上面提到的风水学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几个影响来看,积极成分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处理城市规划中一些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重视这份遗产,研究它,剖析它,为今天现代化建设服务。即便从宗教意识方面看,虽然风水学中迷信色彩浓重,但也应正确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对待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一样。 古代的风水学只能是古人当时的预测学,与今天我们的预测基础大大不同,不能同日而言。尽管我们今天可以仍用风水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环境和城市规划问题,但这应当与古代风水学已有本质的区别。把风水学恰当的运和到城市建筑的规划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既要考虑到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同时又要考虑到自然条件,做到建筑规划与自然环境相互辉映,这样才能使整个城市异彩纷呈。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