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成都站)
大家上午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2011“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成都分站活动在这里顺利召开,我是CCDI成都区域公司总经理孔涛。来主持这次开幕式和商务论坛。首先我先代表主办方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新立方”作为一个专业性的建筑文化论坛,传播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新设计、新模式为宗旨,今年首次在成都举办,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为成都建筑领域内相关专业人士创造交流、互动、共享的平台。此次活动由四川省建设厅勘察设计和科学技术处抗震办,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的承办和参与,我们对他们表示感谢。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到会各位领导和嘉宾。四川省建设厅勘察设计与科学技术处抗震办王正卿:副主任。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的侯莉:副秘书长,专程从北京来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常务副总工程师李云贵先生。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的李奇院长。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李纯院长。CCDI副总裁,上海来的陈康先生。出席今天论坛的还有房地产公司的负责人,还有一些产品公司代表。今天还有中国建筑学会网站、四川建筑杂志社、ABBS建筑网的支持。特别在中国建筑学会网站直播。下面有请CCDI负责任陈康致辞。 陈康:2011“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成都站的活动在此拉开序幕,我代表CCDI全体员工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对多年来一直支持CCDI各项工作的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学会、以及CCDI的新老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相信成都的朋友和同事对“新立方”应该既熟悉又新鲜,熟悉的是我们“新立方”作为CCDI一年一届的盛事,今年是第四次,“新立方”第一次走进成都,在成都举行。从2008年新建筑新技术交流活动周的开始,我们就本着为业内人士搭建交流平台的初衷,一年一年做下来,我们先在上海一地,然后逐渐辐射到北京、深圳、从原来我们公司内部的交流为主,逐渐向整个行业和社会开放。今年我们有了很多可喜的变化。 第一,我们成都也加入进来。第二,“新立方”已经走出了我们自己的家门,上海站主论坛是跟同济大学和CCDI共同举办,标志我们“新立方”成为行业真正交流的平台。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宗旨也得到业内更多同事的认可,一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既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也更离不开政府管理部门的扶持,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整个行业的发展增长。我们希望借助“新立方”论坛的契机,我们能够和行业内领导、专家、同行一起交流学习,借助这个平台,我们携手一起倡导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推广我们新科技的成果,新技术的产品,尝试新业务展开的模式,共同来创造出我们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从而为我们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增长做点工作。同时也希望大家对本次活动多提宝贵意见,使我们“新立方”的论坛在以后能够更加完善,真正能成为我们行业内上下联系、资源整合、信息传递、激励创新的平台。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热烈支持和参与,预祝“新立方”成都的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谢谢陈总,接下来有请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和科学技术处抗震办的王正卿副主任致辞。 王正卿:各位来宾,各位代表,上午好,很高兴参加此次论坛,向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建筑业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规模之大,水平之高令世界瞩目,独立知识产权,具有社会效应高、经济效应高的作品层出不穷,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应用和拓展,一直是建筑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推动建筑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建筑模型在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可视、协调、模拟、优化,运用效率越来越高。正如建筑设计CD技术一样,实现了CD技术实现了由图版向计算机设计的划时代革命一样,在工程的施工、管理全过程的应用也将实现建筑业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和新的技术革命,这也是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今年5月份,2011-2015建筑业信息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基本实现建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快并入和接入网络的技术和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业水平的总体要求。这将对我国建筑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将展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二五”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繁荣建筑文化,打造建筑精品,建筑行业承担着极其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行业技术发展和进步,需要在座各位建筑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建筑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信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建立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体系,推动协同体系设计的建设和应用,提高设计智能化水平。 感谢中建国际设计将这一专业论坛引进到四川地区,在座各位参会代表都是国内建筑行业精英和优秀代表,期待各位敞开思路、充分交流、相互启迪、有所收益、共谋发展。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下面有请侯莉副秘书长致辞。 侯莉: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CCDI中建国际“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的现场。请允许我代表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协办单位及合作单位,欢迎大家的到来。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发展的纲要,“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广DI等新技术在建筑工作中的应用,作为我们省勘察设计协会,有责任对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发挥促进的作用。“新立方”建筑文化论坛正是这一行动的具体体现。所以本次论坛由CCDI、中建国际和我们省勘协共同主办,该论坛覆盖建筑领域多个行业和专业,以传播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为宗旨。依托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为大家提供一个研讨和分享成果的平台,特别是在我们大西南,是一个值得共同关注的,又是一个大发展的新兴市场。很多中外企业在这里投资、建设和发展,非常需要我们具有相匹配的建筑文化的氛围,建筑超前的设计手段,建筑精品的展现,对大家来说既是发展和提高的机遇,也更是激励和挑战。因此,不管今天在这里交流、共享成果,还是今后在建筑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我们省建筑勘察协会将一如既往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构建行业交流平台,促进行业发展上做好服务,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在百忙中出席今天的论坛。预祝“新立方”成都论坛在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开幕式到这里结束。下面我们首先邀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李云贵先生和我们分享勘察设计行业BIM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云贵: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我给大家做个报告,我把这几年为科技部做“十一五”项目和“十二五”项目的论证,还有建设部起草的“十二五”建筑业发展纲要过程中,将一些信息带过来跟大家共享。 我报告有六部分内容,时间是半个小时,我侧重做一下介绍。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看一看我们行业的现状。我们行业是非常大的行业,四千万人的建筑队伍,我们勘察设计是龙头,有一万四千多家单位,和一百多万从业人员,每年完成的合同额大概6000多亿,利润率不高,大概6.7%,因为被总承包给占掉了。 我们一百多万人做的工作很多,每年完成的施工图面积,2010年是48亿,我们这个队伍贡献很大,每年完成的建筑面积到2010年统计是26亿平方米,也就是说我们每年每人增加2平方米,这是很大的数字。前面说的是我们非常高兴,下面不是很高兴的。因为我们建造了这么多的建筑,我们消耗很多。我在“十一五”代表建设领域向科技部汇报的时候,其他说开发空间资源、能源资源,我们说我们要把你们开发的空间资源、能源资源消耗掉,我们消耗了全球大概一半水泥,全球一半钢铁。我们消耗了全球48%的水泥,消耗了全球46%的钢铁。从这个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我们建筑业的庞大,这是钢铁的情况,2010年中国的钢铁是6.2亿吨,全球13亿吨。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浪费和损耗环境相当普遍,我们建设过程当中经常有设计变更,设计变更原因很多,但从技术上讲错漏缝缺是很重要的原因,有了错楼缝缺就意味着能源消耗、资源消耗,意味着工期的延误。这种设计变更到什么程度?在长春调查了13个项目,发现这部分占项目总投资22%,我们要知道我们勘察设计的利润率是6.7%,整个建筑业利润率大概3.5%不到,那就是说这部分比我们利润率高很多,我们把这部分消耗掉要通过技术进步消灭掉,那对我们社会贡献是非常非常大的,不仅仅是我们社会,对全球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从业人员也好,官方也好,政府也好,都把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作为非常重要的任务,现在已经不只是技术任务,已经上升到政治任务了。 下面我们说说信息技术在行业的应用情况,首先是勘察设计的应用,我们大家都是获益者。国家支持的信息技术研究,首先是65-75期间做了计算机辅助计算,当时把烦琐的非常困难的计算任务通过计算机解决。85-95是计算机辅助绘图,这个借助当时图形技术的发展。通过四个五年的研究和应用,把我们设计人员最辛苦的两项工作解放了,一个是计算,一个是绘图,不仅仅是技术工作,也是体力工作。到了“十五”、“十一五”,因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启了计算机辅助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归纳成一个是最开始的辅助计算,这是初期阶段。然后是辅助绘图,结果了大部分的工作。然后是辅助管理,到了辅助大脑的层次。 应用到现在,我们已经感觉到信息技术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有了一个很大的技术上的提升,我们叫做信息技术促进我们设计行业的革命。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行业上来讲有发展不平衡,有国产软件技术水平不高,有认识不足,还有标准化、人才队伍方面的不足。我们技术方面的不足倒可以展开来谈谈。 首先是设计资源的管理,因为我们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现代计算机能帮我们做的是解决了我们手的延伸,没有解决大脑的延伸,这是需要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我们设计一直讲是一个知识型、经验型,过去是师傅带徒弟,我们经验积累很重要,如何把经验积累下来变成我们的知识,使得我们年轻人能够很快在前任的肩膀上来创造,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临的重要工作。再有就是方案设计,现在施工图设计软件已经做得很好,方案设计软件这块在发展当中应用起来不是很好。再有高端软件,我们做的最接近设计人员的软件,国产软件还是不错的,但是后台软件我们还是很弱的,和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行业不匹配。 还有信息化管理,“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纲要关心的重点,目前正在发展当中,但是应用状况不是很理想。最大的一个问题,我把它放在最后,就是信息孤岛的问题,现在我们很多工作已经没有在手头做,都是由计算机完成,我们现在不缺信息,不缺数据,但缺有用的数据。很多信息我们不能共享,这是我们面临,无论是行业、政府、部门、还是一个项目,都面临的共同的问题,这就是BIM技术发展的根本应用,BIM要解决的就是信息共享。我们过去是纵向应用,我们现在需要横向拉通,这样纵横形成一个网络。 BIM大家现在已经形成共识,过去CAD技术仅仅是对我们来说是技术上的进步,BIM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重要是对行业管理方式,对我们工作流程,工作思路、思维方面都是有挑战,所以大家一直在期望BIM能够带动我们行业下一次技术革命。所以大家也对它寄予厚望。寄予厚望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过去CAD技术仅仅是对设计这个环节有很大的技术上的推动进步,而BIM是支持全生命周期,全生命周期是支持四千万从业人员,所以它的技术进步更大。 我这里举几个环节当中它的作用,首先在设计阶段,我们过去是一种“抛过墙式”,有很多错漏空缺,通过BIM的技术可以更早专业协调,更早的发现解决,把错漏减到最低,我们都说节能节材,怎么节约,工程上节约一点是小节约,行业上减少这种错漏空缺是大节约。 BIM能支持更全面的性能分析,我们传统技术做得不够深入的,我们可以把分析做得更细致,设计的结构性能更好。 BIM能方便与业主沟通,过去有很多时间,设计变更是我们沟通不够,当然有很多情况是业主思路的变化。通过BIM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可以和业主建立在三维区域内实体沟通的层面上,而不是拿一张纸。 对于行业来说,该该传统的预算方式,采用BIM技术,核算的事情只是点一个菜单的过程,通过采用BIM技术,概预算的时间可以节省80%。 对于施工过程,可以做到精细化管理。我们说建设行业是粗放型的,很多时候是指建造过程,建造过程采用BIM技术可以做到施工前它的模拟,可以对过程严格控制、管理。 转变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过去,设计、施工、运维相互割裂的行业管理方式。造成信息多次重复录入,信息丢失,错误的产生。通过采用BIM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行业管理上的信息丢失,再有应对现代建筑发展的需要。 现代建筑业有几个很显著的特点,高的不高得了,代表一种心理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这种心理不一定好,但我们得面对,我们得设计,我们得建造。 还有这个大。这个是150万平米的工程,还有这个跨度,跨度330米,330米让我们跑也够呛,所以难怪消耗的钢材非常非常多。 普通建筑也是搞得很复杂,这个我们不用说了,我们搞结构的都很反对,这个是北京的九歌建筑连在一起,本来九个建筑就是住宅,连在一起就复杂了。这个工程是广州的新图书馆,还搞一个倾斜的,像很不负责的一个图书管理员把书堆在一起,还是钢结构,不仅是设计,建造的时候我们怎么预留它的倾斜度?随着高度的增加,它的倾斜度也会增加的。这些工程按照传统技术很难建造,而采用BIM技术,我们可以做严格的施工控制、过程监控,可以把这些工程建筑得更好。 美国的一个资料,信息丢失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它说平均增加3.1%的成本,我们的行业前面我们看到数据,建筑行业利润率是3-3.5%。这是斯坦福大学做的统计,它的统计结果,它统计32个项目,通过应用BIM技术,消除40%的预算外更改,这就是设计变更,造价控制在3%精确度范围,造价估算耗费的时间缩短80%。通过发现和解决冲突,将合同价格降低10%。项目工期缩短7%,及早实现投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