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阿公路建设侧记 大兴安岭上的“天路”
有着大兴安岭上的“天路”之称的呼中至阿木尔公路主体工程近日全线贯通。 面对这些困难,呼阿公路建设指挥部带领4000多名建设者克服海拔高、施工期短、工程地质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科学组织、合理调配,使公路建设有序开展。针对冻土层、冰湖等公路建设世界难题,他们通过逐段调查,重新钻探,现场踏查论证,多次赴省进京请专家进行会诊,终于在短短的150天内将这条联系呼中与外界的交通要道打通,从此呼中区由原来的交通终端变成了交通枢纽。 一种信念攻坚克难担当重任 2010年8月,来自呼阿的一群普通筑路者站在大兴安岭飞虎山脚下,嘹亮的号子声中夯下了第一片路基,一首雄浑豪迈的交响乐就此拉开了序曲。 “要克服重重困难,建全区最好的一条路,树大兴安岭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兴安岭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林管局副局长钟志林向所有呼阿筑路建设者提出了要求。 面对地委、行署、林管局和呼中及北三局人民的期望,呼阿公路建设者充满了信心。 然而,开工就遇“硬仗”,由于呼阿公路冻土带达70多公里,占全线总里程134公里的1/2以上,冻土层处理不好就会发生路面沉陷、跳车,为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呼阿公路人想出了自己的办法。 他们首先从保护冻土上的植被入手,更好地保护好冻土层,改原来的挖土方为填土方;公路两侧增加护坡道,既排水,又保温,防止因导热而出现冻土融化。他们还设计了土工格栅,用钢丝结网,铺设到公路路基下面,以增加路基的强度,防止路基下沉,保护冻土层的稳定性;同时还为抵抗路基变型造成裂缝,将原设计面板的长度、宽度变小,由大板变成小块,有效地防止了不规则的裂缝。针对个别地段易发生沉陷,提高了部分路基高度,最高处达3.5米,全线因此提高造价达20多万元。终于在一系列的措施下,全线各式的冻土层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无一处路面出现跳车现象。 2010年,罕见的大雨、低温、大雪天气在大兴安岭地区集中出现,大自然先给呼阿建设者下了战书,连续的降雨,9月的雨雪冰冻,给公路施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面对迎面而来的重重困难,呼阿筑路人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大自然的挑战。 “雨季延长工期也得保质量,天气好了咱们再追。”今年6月开始,副指挥张忠民率队施工,连续多场大暴雪,日平均降水量27.3毫米,让这个急于施工的血性汉子急得满嘴泡,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张忠民对各施工单位下达了“死命令”虽然因雨季拖延了工期,但在天气的充许下,路面铺设最快的施工单位每天竟有1000米。 由于海拔高,工人们都说这里是大兴安岭的“青藏高原”,早上出工穿军大衣也不暖和,到了中午干活穿背心也会汗流浃背,就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路基在一米米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