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列入首批近现代重要建筑名录的复成新村民国建筑群,近日开始搭架大修。位于常府街旁的复成新村,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在民国时期曾经是达官显贵、社会名流集中居住的高档住宅区,是南京仅次于颐和路的名人故居群。不过和颐和路街区改造模式不同的是,这次整治将不迁走一户居民,出新后依然保持其居住区的原有功能。
老宅出新“小心翼翼”
尽管已经不复昔日风华,但走在复成新村现存的3条巷子中,依然能够强烈感受到民国时期特有的气派。矮矮的院墙后,掩映在绿树浓阴中的共有45栋各具特色的高等级别墅。不只是建筑漂亮,工程现场负责人、市房产局白下区房产经营公司速家林告诉记者,在这里住过的名人目前已经查明的就有25人之多。他们中既有韩国流亡政府领导人金九,也有邱清泉、张岳灵、萧赞育等一大批民国军政要员。
正是因为这些建筑具有建筑和历史的双重价值,此次改造工程在东大民国建筑保护专家的指导下,确立了保持原有组织结构和院落型制,维护这一地块低层高密度城市机理的改造尺度,大到街区的尺度和沿街立面,小到一棵树一片瓦,都尽量保持原貌。具体出新工程包括,下水道整修、管线铺设、屋顶防漏、墙面重新粉刷、街巷路面重新铺设等。整个工程将在9月完工。
韩国“国父”故居做成样板房
为了给整个街区的改造工程提供借鉴,在专家的指导下,复成新村8号原韩国流亡政府办事处的一栋美式独院花园洋房,首先做了样板出新。
住在这里的杨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随父辈来此居住,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他告诉记者,起先他们也不知道这栋房子的历史,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位韩国老人的到来才让他们知道,这里住过曾担任韩国临时政府主席、被誉为韩国“国父”的著名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金九。从那个时候开始直到现在,每年都会有大批韩国游客、留学生、使领馆官员叩开大门进来参观凭吊。
记者在屋内看到,这栋老宅虽历经风雨,但门窗、楼梯等设施仍相当完好。杨家从未对这栋建筑进行过任何的结构改造,屋内装潢也基本保持历史原貌。此次改造中,东南大学教授对院落景观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已完成了施工,整体效果与美式洋房的外形相得益彰。
谈及这栋老宅的未来,杨先生表示,作为父辈留给自己的遗产,他和家人还将继续在这里居住,并且时刻留意房屋的保护。
公房私房维修一视同仁
记者了解到,复成新村45栋住宅既有公房也有私房,并且私房数量超过了三成。但在此次改造中,政府对公房私房一视同仁,由政府出资,在保持原貌的情况下,尽可能完善居住功能和环境。
速家林介绍,由于解放后大多数别墅中都同时住进了多户人家,多了不少搭建,对这些搭建,此次出新工程也将区别对待。一些沿街或不用于居住的违建将统一拆除,但对其他一些保证生活需要的搭建,将请专家设计,让这些房子融入整个街区风貌中,从而达到不影响居民居住的要求。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也发现,大部分房子都已经被脚手架包围,但住户的日常生活基本没有改变。居民对这样的出新模式表示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