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海要地”莫忘国外经验和教训
对于深圳等地未来的大规模填海,如果仅从经济发展角度考量,乃是不得已而为之――陆地面积有限加上地价昂贵,要发展只能向大海要地、要GDP。但所谓事物有两面,一方面,填海围海有利于项目开发;另一方面,也可能破坏生态。 据环保专家介绍,不合理的围海造地带来的生态负效应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容易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从而可能引发赤潮,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二是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增加了洪灾暴发几率。三是毁掉大批红树林,进而导致海岸国土侵蚀日益严重、台风暴潮损失加剧以及渔业损失等。四是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态平衡。 围海造地工程许多国家都有。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1945~1975年,日本政府填海造地1180平方公里。在获得巨大收益之时,大肆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也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一些海岸线上,大面积森林消失,小鱼小虾等生物绝迹,渔业由此遭受了重大损失。 比日本更典型的国家当属荷兰,他们围海造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四分之一的国土是从大海里“夺”过来的。虽然过去被公认为是人类战胜自然的壮举,然而荷兰政府早已抛弃了“壮举”,积极推行自然政策计划,即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保护急剧减少的动植物,并通过景观复原,将过去的湿地与水边连锁性复原,建立起南北长达250公里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地带。 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围出的陆地带还原?原因就是围海造地的后遗症不断出现,如圩田盐化、海岸侵蚀、物种减少……这些原因促使荷兰政府痛下决心,恢复湿地,努力探索经济与环境共存的新路。 港湾是大自然千万年演化才形成的资源,沿海地区和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在进行每一个填海工程前,都要作认真论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多问问自己:到2020年、2050年,我们的海岸线将是什么样子?除了经济增长率,我们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