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豪宅――美国现代豪宅设计的趋势
低调豪宅――美国现代豪宅设计的趋势 国内现在号称“豪宅”的住宅越来越多,就连那些只是套比较大一点的公寓住宅,在容积率稍微低一点的社区里,也敢自称为“豪宅”,如果不是噱头,那就是推销的人自己也没弄清楚“豪宅”是什么概念了。 我这些年经常回国做事,看见“豪宅”满天飞。无论是报纸广告,路牌广告,甚至附在公共汽车车身上的广告,一律都是无“豪”不宅,是宅必“豪”。一时间“豪宅”满天飞,倒好像除了“豪宅”外,中国人竟无宅可住了。因为工作关系,自己也常常得去看这类所谓的“豪宅”,大部分在我看来在有种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感觉。这种过度的商业炒作,把什么是一般住宅,什么是豪宅完全混淆了,好多人不知道豪宅是什么,反正就是要非常非常的大,还要非常非常的贵。从何界定,倒无人细究了。 从开发历史来看,经济正在成长中的国民最容易追求“豪”,到真正成熟了,就会内敛得多。东西“豪”或不“豪”,有些是可以用绝对价值来划分的,比如汽车、衣服之类。在汽车中,根据价格来定豪华和一般的区别,是通行说法,因此也有人把这个方法类比到住宅中来,似乎贵就是“豪”。其实,在住宅中,这个问题可不是那么绝对。以价格来定位住宅,就好像以收入来定位社会中的某个阶层一样不可靠。 现在动仄讲“豪宅”,其实什么是豪宅也并不清晰。所谓“豪”,当然也贵,也大,但是单纯贵、单纯大却不一定豪,即便硬说是“豪”了,也并非真有豪宅的品味,标准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中国以往的豪宅,一般都是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但是,以我看,最豪的还是地点隐蔽幽静,而园林住宅相得益彰那类,并不一定要大。苏州的顶级豪宅,我看并非狮子林,而是小巧的网师园啊! 在西方国家,所谓的“豪宅”,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首要条件是地点的不可取代性和稀缺性:住宅面对大海、依傍山峦、林中空地、都市文化中心,对于住宅来说,这些都是十分稀缺的条件,反而,大小倒不是关键。在地点普通的地方建造住宅,做得再大、装修材料再花哨,也成不了豪宅,“豪”首先在于地点的优秀。 房地产销售商有句名言,房子好不好有三个要素,就是place, place, place,或者叫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地点,地点,地点”。一个不大的小木屋,如果面对的是南加州圣塔莫尼卡、马里布、新港那些地方一碧万顷的太平洋,可以贵到千万美元,加上一块山地,值个上亿美元,并不是怪事;而一个数千平方米大的住宅,如果放在北达科达州空旷的牧场中,也就几万块钱而已。 豪宅的第二个条件,是设计的品味,也就是住宅的设计文化含量。要成豪宅,设计上要有很突出和明确的风格可言。时下到处泛滥的“欧陆风”,其实是工业材料模仿石材效果、模仿古典主义的混杂形式,并不具有确切的风格内容,而是折衷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古典风格,这种混杂手法,使风格品质下降,与其如此,倒还不如纯正的现代主义风格来得地道。西方在1900年前后流行过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也是西方国家建造豪宅最常用的风格,装饰细节讲究,建筑材料,特别是石料的应用广泛,使这种风格比较难于复制。我们看上海外滩、天津旧租界、汉口的沿江大道和江汉路、广州长堤沿岸和沙面的那些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再看看周边东施效颦的那些新建筑,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原汁原味和廉价商业复制之间的巨大差别。 西方豪宅的第三个条件,就是社区的成熟了。在美国,虽然也有那种位于大自然中的豪宅,座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点绝对优秀,但是由于自然景观资源的稀缺,这类豪宅从绝对数字上来说,也不多的。比较多见的还是在城市中成熟社区内的豪宅。比如纽约上东城沿着麦迪逊大道和第五大道两边,全是贵气袭人的高级公寓,巴黎香榭丽大道两边的也全是这种讲究的住宅。那些地方社区高度成熟,不但服务方便齐整,附近的公园、林荫道、学校、教堂、公共交通也都十分完美。 有了这三点,想不豪都难。至于内部装修是否用大理石和进口木材,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不仅仅在中国,即便在西方,好多商业性比较重的建筑杂志、生活杂志,都把住宅大作为豪宅的主要指标,显然是不对的,这类超大的住宅,英语中叫做“mega-mansions”,在建筑设计界看来,虽然大一点很重要,但是能够进入著作、进入建筑史册的最好的住宅并不太大,在《美国住宅》书中,我看一般都是 美国的这些豪宅尺寸属于200- 在中国现在开发如此快、人民购屋置业的热潮如此热的时候,让大家了解发达国家当代设计和建造的大住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发展趋势,其实非常重要,除了提高认识之外,对于避免少走弯路也具有很高的价值。避免不必要的炫耀,避免艳俗,避免单一化,提倡简洁、高品位、实用、和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协调、巧用一般性的建材,都是很重要的原则,如果国人能够逐渐认识到这些要点,我们的城市和住宅就会进入到一个更加高的水平了。 文章来自: 深圳室内设计网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