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什么人才配称建筑大师?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的钱学森之问对科学界、教育界都是很大的触动,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大师级人才?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我也常常问我自己。”8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在家中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培养大师级人才首先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大师。 作为我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长期致力于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中。他做过许多著名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但令他最自豪的就是1992年,他却因为对一个胡同四合院的改造项目获得了“世界人居奖”,也就是著名的“菊儿胡同”。 自改革开放之初起,他就带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进行调研和规划设计。通过居民互助、政府资助、单位补贴等途径和房改加危改的方式,当年破败的“危积漏”(危房、积水、漏雨)院落变成了由一座座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新四合院住宅。如今,经过近20年的努力,吴良镛已然把他的人居环境理念注入到了传统的建筑学理论之中。 “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吴良镛院士认为,建筑不需多华丽、多精美,只有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社会的建筑师,才能设计出真正“伟大”的建筑。 吴良镛先生的夫人向记者透露,吴先生平时最爱和人聊得就是房子的问题,即使是在去年生病住院时,他都不忘关切地询问医院的护士、护工们是否有自己的房子了,而每每听到因为房价问题难以实现买房梦的回答是,吴先生就会表情严肃的思索着什么,再也不说话了。 “中国还有很多老百姓没有房子住,这是建筑界的责任和使命,要知道只有百姓安居了才会乐业啊!”在88岁的吴良镛看来,这未完成的建设使命呼吁大量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才出现,致力于区域规划、人居环境、旧城改造等多方面的研究,为新世纪的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出谋划策,为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拥有自己的房子而努力。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