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纪永元和他的阳关博物馆

2013-8-15 19:2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28| 评论: 0

简介:“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凡到阳关的人,都是揣着这首古诗来的,仿佛要找到王维诗句中的原始场景。 从敦煌城到阳关有一 ...

“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凡到阳关的人,都是揣着这首古诗来的,仿佛要找到王维诗句中的原始场景。

从敦煌城到阳关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天没亮就出发了。昏黄的车灯在无边的大漠中撕开了一条缝隙,照亮了古代驼队西行的道路。千百年来,无论是牵骆驼还是坐汽车,阳关大道上的旅程都是一样的寂寞荒寒。

我们赶到阳关脚下的时候,正好是日出时分。伴着蓬勃而出的红日,一座偌大的仿汉古城横亘在黑戈壁上,与“阳关耳目”――墩墩山烽燧浑然一体。雄关高耸,箭楼巍然,战旗猎猎,鼓角相闻,让人刹那间梦回汉唐。这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景点式博物馆,全省第一家民营博物馆――阳关博物馆。它的主人纪永元先生正在门口迎候。这位敦煌艺术家谈吐文雅、古道热肠,神情颇似送元二西行的王右丞。

阳关遗址,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西汉时期,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即着手开发经营西域,最大的举措便是“列四郡,据两关”。“四郡”者,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两关”者,阳关、玉门关。从此,丝绸之路正式畅通,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作为中国最早的海关,丝绸之路的咽喉,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阳关被历代诗人反复吟诵,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上下几千年,时空流转,多少面孔和事件迅速交迭,让我们的眼睛瞬间苍老。

那些吟诵着王维诗篇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游人,听不到悠悠羌笛,看不到巍巍古关,更别提王维送别友人的意境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游人留下一句话:“敦煌人只会吃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留多少就吃多少,没有一点点创新。”

阳关昔日的辉煌和今日的萧条,反差如此之大,让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敦煌人深感不安,1992年,敦煌书画院院长纪永元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重建阳关古城,再现千年名关。他要让记忆中的阳关复活。

对于纪永元来说,这个梦他做得太久了。这位1983年就辞职办书画社的敦煌画家,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在心中描摹过阳关的原貌,也记不清多少回奔走在这空旷寂寥的阳关大道上。但是,在文物遗址上创办民营博物馆,在当时的敦煌还不大容易被人们接受,再加上自己的财力物力还不足以支撑这项浩大工程。因而,他的设想迟迟不能付诸实施。

1999年12月,在经过7年的历练和沉淀后,纪永元的阳关博物馆工程终于启动了。怀着近乎宗教式的热忱,纪永元将自己创办书画院的全部积蓄都投进去,又四处举债筹资2000多万元,开始在这荒凉的戈壁大漠筑造他魂牵梦绕的阳关。

亲朋好友为他担忧:“投资这么大,能收回吗?”也有人说:“2000万元,投资什么不好?文化产业做不好就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甚至一些决策部门也有迟疑:“戈壁滩这么荒凉,能有多少人去参观?”

成败得失,纪永元不是没有考虑过;四处求援的窘迫,纪永元不是没有经历过。但他难以割舍的是十几年来越来越浓的阳关情结,是面对失落的文明与日俱增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大哥纪中元的支持和协助下,纪永元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拯救阳关记忆的文化苦旅。

他是一个画家,更喜欢油彩和泼墨的世界。可自打做起复原阳关的梦,他的生活就完全改变了。有时候他是一个学生,苦读相关史料,拜访专家学者;有时候是建筑师,实地考察著名博物馆的设计,亲自画设计草图。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商人,四处举债,苦心经营。

2003年8月28日,经过近4年的建设,阳关博物馆终于落成开馆。古阳关下锣鼓喧天,嘉宾云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一时间游人如织,好评如潮。

新建的阳关博物馆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馆内设两关汉塞厅、丝绸之路厅、汉阙牌楼、阳关都尉府、阳关关城及仿古民居等。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极具大汉雄风。披挂着千年铜锈的铜马、战车,书写着陈年旧事的敦煌汉简,牵引着我们近距离地触摸阳关,恍惚间,丝路驼铃、金戈铁马、胡笳羌笛全都踏梦而来……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认为,无论从西部还是全国来说,阳关博物馆都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参观了阳关博物馆后题词:“我对中国的伟大过去了解得越多,我就越相信中国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纪永元没有在赞美声中沉醉。面对弘扬敦煌文化、传承历史文明的宏大构想,阳关博物馆建馆还只是个开头。随后的一系列大手笔让人们更进一步认识了纪永元:

――2003年8月,纪中元、纪永元主编的《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出版;

――2006年9月,阳关文物旅游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

――2006年11月,纪永元花费巨资从民间征集到28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的古代兵器尤为珍贵,年代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内容涵盖中原、吴越、巴蜀、草原、长城和丝路文化,足以构成一部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填补了相关考古领域的空白。这些兵器一展出,就在国内文博界引起轰动;

――2008年10月,在阳关博物馆建馆5周年之际,纪中元、纪永元兄弟历时三载,数易其稿,选编校注的百万字巨著――《敦煌诗选》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欣然题词:“情萦丝路,诗咏敦煌”。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题写书名。该书选录自汉代建郡以来吟咏敦煌的优秀诗作1338首,其中古体诗940首,新诗398首,是迄今为止收录时间跨度最长、诗体最广、篇幅最大、作者人数最多、代表性也最全面的一本敦煌诗歌总集。正如著名诗评家谢冕先生所言:“我们读着这些引人入胜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来领略敦煌、感悟敦煌,陶醉于敦煌神奇、壮观、喜乐、哀愁的情景中时,不能不对那些为描绘敦煌而设色敷彩、串珠撒玉的作手心生感激,与之同时,又怎能不为纪氏兄弟搜选、注释、斥资出版、播芳传美的豪举肃然起敬!”

北京的美术界同行曾问纪永元:这么多年怎么没见你作画?纪永元说,我画了。我用10年时间在大漠上画了一幅大画。它就是阳关博物馆。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